Motel Chronicles
(1984)
关于影片 《德克萨斯的巴黎》是是一部由欧洲人的视角来拍摄美国人的生活的影片。从旁观者的身份来观望发生在邻国美国这块热土上的故事,颇具深意。身为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温德斯常被定位为存在主义者,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莱坞形式及类型,主要呈现孤独、优柔寡断、不安的意识及探究二次大战后德国人对其生活中无法抹灭的美国文化的矛盾、冲击情结。他曾表示:“我的电影就如同现在潜藏于德国的美国化现象。”一般来说,欧洲人都具有强烈的欧洲潜意识,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像他一样,呈现出如此丰富、醉心于美国势力的表征。 《德克萨斯的巴黎》从叙事风格来看,它继承了文德斯在《公路之王》中宁静而近乎抒情的笔调,我们可以看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语言被文德斯运用的张弛有力,舒缓、内敛和几乎杜绝使用蒙太奇剪辑成为文德斯公路电影的鲜明标记。现代人游走和不断迁徙在文德斯的镜头下呈现出一种荒芜冷漠的状态,汽车与公路这两种冰冷的“机器”成了隔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绝缘体,迁徙、迷航与旅行成为不绝于耳的嗡鸣,这便是文德斯的标签。 影片从感情宣泄和主题设置来看,文德斯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将影片从人物内心世界的觉醒拉到人物内心世界的再度沉沦,他通过兄弟之情、父子之情以及夫妻之情将本片的三个层次天衣无缝的弥合起来,最后在悲郁和内省的气氛中突出一种尘世的无奈,生活中不可理喻的孤独感以及人与人之间无法逾越的隔膜感都是人们难以逃避的现实世界。在这样的世界,疏离、逃往、流浪和漂泊成为人类永恒的主题,不管过程如何,人类世界好似陷入循环和轮回的怪圈,它的起点是流浪终点也是流浪。 本片以忧伤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伤痕累累的文明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飘来荡去的孤独的灵魂。著名影星娜塔莎·金斯基在影片中戏分不多,但她忧伤、绝望的眼神无疑给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而这种眼神也恰如其分地映衬了本片的主题。摄影师罗比·穆勒将蓝天黄沙的荒漠空间拍出映象魅力,对本片的气氛营造有很大贡献。本片无论从导演、编剧、摄影还是表演都十分出色,几乎无懈可击。影片获得了包括BAFTA、巴伐利亚、戛纳、恺撒等国际电影节大奖,奖项主要集中在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最佳影片上,共计14项大奖和5项金秋奖提名,足见其实力。 关于导演 1945年出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的维姆·文德斯在世界影坛上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代表性。他曾凭借自己独具魅力的作品多次荣获戛纳、柏林、威尼斯等国际一流电影节的大奖,与法斯宾德、施隆多夫和赫尔措格并称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是20世纪70年代“新德国电影运动”(New German Cinema)的代表人物之一。 更为难得的是时至今日,文德斯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虽然身为德国人,文德斯对公路电影和美国西部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却特别着迷。维姆·文德斯在美国拍摄的作品,既具艺术电影的个人风格,在剧情上亦具曲折悬疑的吸引力。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公路电影,而且甚至把自己的制片公司命名为“Road movie production”,对公路电影的执著可见一般。·作曲者雷·寇德把布鲁斯吉他手布朗德·维力尔·约翰逊1927年的曲子“黑色属于夜晚”重新编曲,成为了电影《德州巴黎》声音部分的主题曲。 ·这是一部以发掘一个人过去为主题的公路电影。文德斯对公路的喜爱,使得《德州巴黎》花了很大一部分在描绘沿途的景观,原本他想要拍一部从阿拉斯加纵贯北美洲到德州的电影。不过他的编剧告诉他“你可以在德州发现美国全部”。而事后他同意这点。他在拍摄本片时也用相机捕捉了美国西部的风貌,而有摄影集问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