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8.8

Big Fish

(2003)

小说家丹尼尔·华莱士创作小说《Big Fish:A Novel of Mythic Proportions》的灵感源于自己魅力非凡的父亲和自己初为人父的感受。据华莱士称,他的父亲同小说中的爱德华·布鲁姆非常相似,魅力堪称登峰造极,甚至在舞会上人们都感到他遥不可及。小说标题中的“大鱼”也出自他父亲最喜欢的比喻,华莱士回忆说:“在他一生中,他都在谈论离开出生的小镇前往大城市,因为他不想作‘小池塘里的大鱼’。于是他离开阿拉巴马的考尔曼(Cullman),成了一名国际商人。不过,‘大鱼’还有其他含义,鱼儿们都滑不留手,很难捕捉,就像爱德华·布鲁姆一样,你永远都抓不住他。”   另外,华莱士还有意识的利用小说中交织的真实与虚构和事实与夸张向南方传统致敬。他说:“在爱德华身上可以发现南方文学的特征,民间故事和吹牛大话都需要从现实延伸,然后或多或少的再加工,就像魔术。这是一个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的魔术,只不过我们中间的大多数都泯灭了这种想象,小说和电影让我们得以体会其中的美妙。”   不过,华莱士从没想到小说能被搬上大银幕,因为这需要想象力丰富的编剧将小说故事改造成适于用影像表现的电影故事。编剧约翰·奥古斯特说:“丹尼尔的小说具有很多奇幻而独特的元素。父子间的矛盾虽普遍存在,却也各不相同。故事中有伟大的爱,也充满不可思议的奇遇,并且朝向不同方向发展,我知道改编它很难,但也让人兴奋。”   在两人会面时,华莱士向奥古斯特透露了一些故事背后的秘密,有关他如何借鉴希腊神话的元素,及研究了代代相传的美国神话。尽管爱德华的回忆听上去很夸张,但其中都包含着真实成分。他的儿子威尔在寻找父亲所做所为的真相,作为一名记者,他要查清事实真相。虽然爱德华也许从没说过真话,但他口中的每个故事都具有深层真相。   可以说影片中的威尔是奥古斯特的改编成果之一,因为在小说原著中,威尔只不过是故事的讲述者。为了塑造威尔,奥古斯特借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说:“每个儿子都会尊敬他的父亲,在儿子眼中,父亲如同英雄一般。然而,随着年岁增长,你会开始将父亲当作男人看待。威尔的处境很好体会,你爱着父亲身上的很多优点,但总有一些个性让你发疯。”   作为好莱坞传奇先驱达里尔·F·扎努克(Darryl F.Zanuck)的儿子,已经业绩斐然的制作人理查德·D·扎努克(Richard D.Zanuck)早就学会了父亲最重要的信条,那就是跟着感觉走。他说:“我知道这听上去可能像陈词滥调,但他说如果一个素材打动了我,我就应该跟着感觉走。每次看《大鱼》的剧本,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故事中不仅有父子深情的真实流露,还有很多有趣元素,并成为对生活的一种隐喻。”   编剧奥古斯特最先找到了制作人丹·金克斯(Dan Jinks)和布鲁斯·科恩(Bruce Cohen),看中剧本的两人随即将影片剧本交给了蒂姆·波顿,当时波顿正与扎努克筹划继成功之作《决战猩球》之后的新项目,他们一致认为这部剧本是最棒的剧本之一,希望立即拍摄。   在物色影片拍摄地时,主创人员都看中了阿拉巴马州,不仅因为他们在该州找到了保持50年前原有风貌的宁静小城Wetumpka,还因为阿拉巴马的河流众多。波顿说:“拍摄一部关于鱼的电影不可能没有水。我们有很多重要场景要在河中及岸边拍摄,而且水是影片的重要载体,几乎在每个场景都会看到水。水在片中意味着魔力、神秘和感伤。”为了拍摄河中场景,制片方求助于当地水坝的管理人员,以控制河水流量和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