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d Up
(2011)
幕后制作 导演阐释 一.关于片名 电影《站起来》讲述的是残疾人宋学文和女友杨光的一段真实经历。看这个片名也许会让人联想到是一部悲情的励志片。是,它是一部励志片,但绝不悲伤。感人的故事不一定非要用悲情的方式去讲,如果能使观众微笑着看完这部电影,走出电影院后回想整个故事,才觉得被打动,这是我所希望的。为宋学文装上假肢使他从轮椅上站起来是整个片子的故事主线,也许应该说是虚主线,我要表达的重点并不是这件“事”,而是杨光和宋学文这两个“人”,更确切地说是他们俩面对生活的态度。所以宋学文在片中始终没有从轮椅上站起来,尽管我拍了杨光搀扶他站起来的戏,原本想放在结尾,但最终还是剪掉了,因为最后宋学文的人是不是站起来了,和要表达的主题相比,已经不再重要了。 二.关于主题 “微笑着面对人生苦难”是这部电影的主题,片中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所做的选择和添加。真实事件当中两人在北京住了整整两年,发生的故事之多可想而知。由于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这个主题,故事的戏剧性相对地做了让位。一些原本可以较有冲突的情节,比如和公司打官司的过程等事件被删除了,而是让一些生活中小事来说话,我觉得这些小事才更反映出他们的生活态度,更贴近主题。 三.关于爱情 “杨光为什么要嫁给宋学文?”这个问题杨光本人的回答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事情就是这样了。”事情就是这样了,我想所有经历过爱情或婚姻的人都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宋学文和杨光的爱情关系在整个片中一直是侧描,我只是把两人的关系状态呈现出来,摆在那里,至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甚至是不是爱情,观众可以自己去感受,自己做判断。片子前半段东北部分两人如何从认识到去北京,是花了些篇幅的,但说实话,我自己总觉得有些不自然。到了北京之后,描写两人发展关系的场戏就很少了,大部分是两人在一起面对困境的态度,相反爱情的感觉倒是出来了。所以说有时刻意反而不好,倒不如让它顺其自然,一些最真实和最珍贵的东西反倒能自然浮现。这一点好像和现实中的一些爱情状况很接近。 四.关于管道 影片的吉林部分几乎每一个外景镜头里都带有管道,原剧本里没有这个元素,是后来看景时才出现的灵感,拍摄点在一个工业城内的居民区。那里到处是蜿蜒不绝的管道,从高处看它就像一条条血脉,和居民住宅融合为一体,而厂区就像是城市的心脏。街道上始终弥漫着若有若无的化气味,可惜这是电影里无法体现的。有意思的是那些管道很象人的腿,而宋学文——一个失去了双腿,到处追寻双腿的人,就住在这样一个遍地都是“腿”的城市里。 五.关于演员 王蔚是专业演员,而宋学文是本人演本人,这两个人在一起演戏不是很容易。王蔚是个性格随和的人,她把这一点不经意地加入到了杨光这个人物里,我觉得很合适,她也时常会给出一些细节上的点子,对片子很有帮助。宋学文由于是第一次演戏,只能以最基本的要求来要求他,也就是“别演”,所以他的表演应该说是中规中举,不能说出彩,但还算真实。宋学文作为一个残疾人,每天和剧组人员一起工作,不辞辛劳,这件事本身已具有不寻常的意义了。另外,真杨光是陪同宋学文来的,但从未到过片场,为了不给宋学文增加压力。 六.关于乞讨 有观点认为影片最后落在“乞讨”这件事上,不是站起来了,而是趴下去了。的确乞讨不是一件光荣的事,杨光也说了这是“没出息”,但杨光更多的是出于心疼。我倒认为宋学文应该去乞讨,他想要的是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所以他没去偷没去骗,没有蹲在残联门口等救济,而是靠乞讨来“自食其力”。我想人不到迫不得已都不愿意去做这一行,而且现在政府好像也不允许了。宋学文原本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工人,出院后还患有“自闭症”,落到了要乞讨的地步,他竟然丝毫无畏颜面,还乐呵呵地为能赚钱了沾沾自喜,这正是他定义的“站起来”。当然,宋学文后来出版自传了,成了真正的“作家”,而不是“坐家”。但在当时的情况下,若有人对他说:“宋学文,你干吗去要饭,而不去写本书来赚钱呢?”估计宋学文要喷饭了。通常励志片的拍法是一个残疾人去完成了一件常人都难以完成的事,这样的人物才能做主角。可惜这部电影里的残疾人是个普通人,他不但没有三头六臂,而且缺胳膊断腿,他做过的最惊天动地的一件事也无非是给杨光买了一次药。但他没有愁眉苦脸怨天尤人,最后他连梦想的假肢都不要了,依然可以挥舞着残肢,欢呼着冲向日落,只因为心中有爱。关于反思《站起来》是一部小制作,描述的是两个小人物,涉及的都是些小事情,但不能说他们反映的不是大道理。如果连宋学文和杨光都能快乐地生活,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人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