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Breath
(2009)
影片中唯一虚构的部分就是山的概貌。我们可以无视那部分,因为在山真实的地方正进行着一场战争。演员都是电影摄影学的学生构成,但是他们就是在扮演自己。本片通过驻扎在边境的一小旅士兵的视角,审视了已经持续超过30年的土耳其东南部武装冲突。 “Vatan sagolsun”是土耳其语,片名翻译成英语是“Breath:Long live the Homeland”,0day用“The Breath”。英文的片名暴露了电影的主题,坚守在贫瘠高山上的年轻土耳其军人,为祖国牺牲。一句话把一部电影概括,并且还是惹人生厌的主旋律, 《Vatan sagolsun[呼吸]》似乎并不值得一看。但作为窥探土耳其的电影工作者如何表现这类题材的门径,看看《Vatan Sagolsun》也是值得。 简单介绍下电影背景,本片中土耳其士兵驻守在崇山峻岭之中,防备的不是外国侵略者,而是分裂组织PKK。1992、93年的土耳其,PKK制造了多起 袭击事件,造成了上百名土耳其士兵和平民的死亡。驻地军官与其妻子通电话时,利用电台插话的“Doctor”就是PKK组织的一名领导,最后也是他带来成 员袭击了哨卡,与影片的主人公们一决生死。 抛头颅洒热血,谈到“牺牲”仿佛就是一个腔调。那是否要回归到“牺牲”献祭的本意。把猪、牛、羊的毛剃干净,蒸熟或烤熟后油光发亮地端至神灵的牌位 前,一表衷心。如出一辙的套路只需一部电影即可,何须各国各个导演都一试身手。《Vatan Sagolsun》看不见太多的崇高和伟大。星月旗、伟人的画像与半身铜像在电影中几乎是无声的存在,向观众暗示着年轻的生命和时光为谁在付出。 要证明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争取上山驻扎的士兵可能是本片最厚重的意义所在,珍稀让我印象深刻,也因为珍稀而未在军队把探寻人生意义作为电影的主题。爱国 是公,对亲人和朋友的爱与友情是私,因公而无私,那一群年轻的生命(矫情地哀婉一下),永远地长眠在高山之中。土耳其军官训诫在警戒值勤中睡觉的士兵时, 用的也是战友之间的生死友情和亲人的眼泪作为切入点。公而忘私是圣人之举,非一般人能达到。不惜大量篇幅表现士兵与亲人的通话,也是强调个人的情感如何升 华至爱国的高度。那一些通话都是真实录音,未经修饰,从其中可以感觉到边疆士兵的孤独、渴望和眷恋。 没有眷恋的生,哪有义无反顾的死。电影除了重点表现对美好生活的眷恋之外(最后以死亡展示爱国的结果),还有其它细微的情节值得砸吧砸吧。“I would rather live in my mountains as a freeman than being a doctor from your universities”,PKK的“Doctor”回答哨所军官的挑衅。一贯妖魔化反面角色的做法不见了,表现的是一名有信仰和追求的“人”(结局 中,恐惧噩耗来临的女人,可以是军人的妻子,也可以是“Doctor”的亲人)。 士兵观察所讨论PKK可能前来袭击的场景,这时电影突然出现军事人员过来爆了士兵的头的画面,这是新浪潮的做派。角色讨论的情况,导演加入“真实”的 画面,最后却是虚惊。利用旁白推进电影叙事的技巧,本片应用的非常娴熟。 Kurd[库易德]士兵与穆斯林士兵产生矛盾电影,深夜中穆斯林士兵做弥撒,电影用“轻描淡写”的一笔带到了土耳其多民族和多信仰的社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