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大学

University in Exile

(1985)

编剧理念

童汀苗曾接受采访。对于这部电影,他感慨道:“浙大西迁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值得挖掘和讲述,我希望有人能够再拍摄一部电影,用细节展现他们‘为什么这么伟大,为什么这么多成就’。以前电影制作技术不能很好地展现浙大西迁的恢宏历史,随着浙大西迁历史资料的日益完善,科技技术足够发达,国内人才众多,希望能够有人可以拍出一部真正既有历史厚重感,又能生动展现浙大西迁故事的电影。”[1][1]

导演坚持

1984 年,当吴贻弓筹备影片《流亡大学》期间,接到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委任,他被任命为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吴贻弓导演在接受任命后,重返片场工作,坚持完成了《流亡大学》的拍摄。[2][2]

创作缘起

1983年12月,吴贻弓从编剧手中收到《流亡大学》的剧本。看到剧本时,吴贻弓立即被剧本中所表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在艰难大迁徙中的事迹所感动。“ 我从这一群人物身上,体会到一种中国文明火炬之所以能不断延续的内在力量。我对这些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时期,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把自己的命运、家庭的命运跟国家、民族的命运那样自觉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又是那么不引人注目、那么平凡、那么不伟大地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和心血的行 为深深感佩。”带着这种创作的冲动,吴贻弓找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经过厂里决议后,吴贻弓获得制作这部影片的导演之职。[3][3]

参考资料

  • [1] 浙江大学研究生会.小研学校史
  • [2] 李祉萤.吴贻弓电影“后导演”阶段的艺术探索[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3,(05):73-83.
  • [3] 吴贻弓.一部影片的诞生[J].电影新作,1985,(1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