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7.1

Live in Peace and Contentment

(1997)

创作背景与初衷

电影《安居》的创作背景源于导演胡炳榴对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他发现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疏离和冷漠,尤其是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往往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为了表达这一社会现象,并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胡炳榴决定创作这样一部以老年人和年轻打工妹之间情感交流为主线的电影。[1][1]

角色塑造与演员选择

在电影中,阿喜婆和珊妹两个角色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关键。阿喜婆作为一个长期孤独生活的老人,性格古怪孤僻,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看重。而珊妹则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年轻打工妹,她用自己的真心实意打动了阿喜婆,让这位老人重新感受到了生活的温暖和美好。所以,在演员的选择上,导演经过深思熟虑,最终选定了潘予来饰演阿喜婆这一角色。潘予是一位资深的话剧演员,表演经验丰富,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内心世界。而珊妹的饰演者则是一位来自农村的年轻演员,她的朴实无华和真诚善良与角色非常契合。

拍摄过程与挑战

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演员们遇到了不少挑战。根据潘予在回忆录当中说到,在拍摄阿喜婆与珊妹相互沟通的场景时,她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经常与珊妹一起聊天、散步,甚至在休息时还会一起做饭、打扫房间。这些日常的互动让两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也为电影中的情感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电影中有很多需要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的镜头,演员们需要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这需要他们具备极高的表演技巧和情感投入。此外,由于电影的主题涉及社会现象,导演和演员们也需要对社会现象有深入的了解和观察,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角色的情感和心态。[2][2]

参考资料

  • [1] 新浪新闻.电影《安家》幕后直击——潘予被吓到忘词[EB/OL].
  • [2] 潘予.关于《安居》的一点心得体会[J].《新世纪导演表演论坛》,1999,(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