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Road
(2012)
当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在路上》改编自杰克•凯鲁亚克(Jack Kerouac)所著的一本同名小说,由于原著实在是太长、覆盖面太广、描述的过于详细,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人来说,它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改编素材。再加上飘忽不定的叙事结构,松松散散、断断续续,经常在过去与现实之间来回跳跃——所以说,想要把这样一个故事搬上大银幕,基本上就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完全超越了影像所能把握的范畴,只能浸泡在文字的领域里。可即使如此,仍然有人不断地尝试,因为他们从中看到的是接近于奢华的情节设置,而且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这个电影计划就已经被提上了制作日程,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经物是人非,直到曾执导过《摩托日记》(Diarios de motocicleta)的巴西知名电影人沃尔特•塞勒斯(Walter Salles)对此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兴趣,才让如此漫长的等待开始向着终结迈进。 当小说版本的《在路上》于1957年出版以来,迅速成了媒体争相吹捧和热议的焦点话题,也促使原作者杰克•凯鲁亚克曾非常有自信的写过一封信,而收信人的署名就是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这封信是在2005年被发现的。凯鲁亚克在信中提出了一个非常伟大的想法,那就是由白兰度扮演迪安,而他自己的角色则是萨尔,从信里的内容就能看出,当年的凯鲁亚克,显然是一个有点狂妄自大的人,他在信中写到:“对于我来说,写小说实在是太轻松了,包括戏剧也是一样,我甚至只需要24小时,就能完成一部舞台剧的创作,所以我决定尝试一下表演……白兰度,你能做到吗?当然,如果可能的话,我很愿意自己为这部改编电影担任导演,我甚至已经想好了如何才能用摄像机捕捉到公路上最美好的画面,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我们要透过挡风玻璃呈现最具有诗情画意的视觉效果。”这样看来,凯鲁亚克确实是相当地勇敢且不受约束,不过,如果你已经体验过他的小说的反复无常的话,就会对他的表现感到不足为奇了。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杰克•凯鲁亚克就已经对戏剧的世界非常地着迷了,所以他才会在信中一再地向马龙•白兰度保证,《在路上》肯定能够成就一部伟大的电影作品,结果事实却证明,对于任何一个想把这个故事改编成影片的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痛苦,并不像凯鲁亚克想象的那么轻松,他曾描述过:“你不用担心结构的问题,我知道应该如何去压缩里面的内容,然后对其进行重新的安排,最终赋予整个故事的是一个能让所有人满意的可接受的影像构造,并找到一个相对完美的方式,使得零碎的片断连接成一个有头有尾的整体。” 然而,杰克•凯鲁亚克虽然对这部改编电影持有的是美好的想象与期盼,却始终未能如愿以偿,最终,这本小说的版权辗转落到了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的手中,而作为他的一对儿女,罗曼•科波拉(Roman Coppola)和他的妹妹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曾亲眼见证了很多人对此做出的不懈但没有结果的努力,罗曼回忆道:“我们都记得那封由凯鲁亚克写给马龙•白兰度的著名的信,可是大家也都把它当成了一个荒谬的传闻……从我个人的观点出发,好莱坞一开始的时候确实是对这个改编意向非常地感兴趣,因为原著实在是太受欢迎了,但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这里出现了一个悖论——通常情况下,所有的电影作品都是建立在传统的三段式的基础上的,如果从这一层面考虑的话,原著绝对属于一个相对诡异的存在,而且那个时候凯鲁亚克关注或参与过的改编作品,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围绕着《在路上》展开的漫长的改编路,困扰了科波拉家族几十年的时间,罗曼甚至亲自尝试过为这本小说创作一个电影剧本,最终陷入的却是更深的纠结,罗曼说:“一切都要追溯到1979年,我的爸爸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对原著非常的感兴趣,并买下了它的电影版权……在大多数情况下,所谓买下一本小说的改编权,其实就是拥有了它在好莱坞的使用权罢了,一般只会持续两到三年的时间,这也就意味着拖得越久,你需要为此付出的费用越高。我不知道我的父亲是如何做到的,但是,他真的让《在路上》完全地属于他了——否则,他早晚会彻底地放弃它的。但是他始终坚信,这本小说无疑会发展成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罢了。然后,就在8年前,沃尔特•塞勒斯的到来最终给我们带来了一线希望。” 长达半个世纪的漫漫路 事实上,在沃尔特•塞勒斯完成《摩托日记》的制作工作之前,他从没想过《在路上》竟然真的能够拍成一部影片,塞勒斯形容道:“我早就看过原著了,而且一直觉得它不具备任何可以被改编的条件,所以我从没往这方面想过,直到《摩托日记》在2004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首映之后,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显然是从这部影片中找到了他认为一直缺失的元素,于是他决定见见我……在过去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弗朗西斯已经不止一次将这个改编意向提上日程了,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他曾经属意由法国电影人让-吕克•戈达尔(Jean Luc Godard)来为这部影片担任导演,可惜没有坚持到最后;然后是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的名字浮出了水面,他也成了那个最有希望的人选,同时牵涉其中的,还有作家兼编剧巴瑞•吉佛(Barry Gifford),他承认道:“1995年,弗朗西斯找到我,让我给这部影片完成改编剧本,而当时的导演就是桑特——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还是没有凑齐足够的资金和条件。对于塞勒斯能够将这个拖延了多年的概念变成现实,我感到高兴极了,由于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喜好,我们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他给我打来电话,邀请我为他的影片担任顾问,我也欣然地接受了……这里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杰克•凯鲁亚克的小说的无迹可寻性,如果想要把它搬上大银幕,确实是存在着很多种不同的方式,而塞勒斯选择的则是最符合他的视觉体系的一个。” 沃尔特•塞勒斯对这一改编任务付诸的是巨大的责任感,这也成了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说原著小说对于任何一位制片人来说,都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噩梦,所以他们都对其避之惟恐不及,只除了查尔斯•吉利伯特(Charles Gilibert),他的加盟也加速了影片的幕后团队的成形,而他之所以愿意放手一搏,正是受到了塞勒斯无与伦比的热情的鼓舞和感染,吉利伯特说:“2010年1月,我、纳赛恩纳尔•卡密兹(Nathanaël Karmitz)还有马琳•卡密兹(Marin Karmitz)在位于巴黎的公司总部与塞勒斯进行了会面,其实我们当时是为了讨论另外一部电影作品才聚到一块的。在我们对剧本、执导风格以及市场覆盖面做出了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之后,我们都已经做好离开的准备了……这个时候,塞勒斯从他的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个牛皮纸信封,上面是手写的名字——《在路上》,他交给我们并对我们说,‘我这里还有一个好的故事想法,我想你们应该都记得这本小说吧?’在塞勒斯迫切的目光和渴望下,我们打消了马上离开的念头,然后将探讨的焦点转移到了一个与之前完全不同的维度上。随后,塞勒斯直接赶往机场,因为他要返回巴西,可是第二天,我们就给他打电话让他找时间再过来一趟……差不多两个星期之后,塞勒斯再一次来到巴黎,这回和他一起的,是与《在路上》有关的全部文件还有资料,我们是从观看加内特•赫德兰(Garrett Hedlund)所完成的一连串实验性的表演片断开始的,在过去两年的时间里,他拒绝了所有的工作机会,就因为害怕会错失掉这个角色——与他一起接受检验的,还有萨姆•赖利(Sam Riley),另外,克里斯汀•斯图尔特(Kristen Stewart)也对我们表达出了想要参与进来的意愿。” 随着沃尔特•塞勒斯越来越深的卷入其中,他发现自己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这样一个由《在路上》构架出来的世界当中,在他看来,这部影片其实已经存在了,而他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它,查尔斯•吉利伯特解释到:“10天后,我和纳赛恩纳尔•卡密兹一起抵达洛杉矶,与罗曼•科波拉以及另外一位制片人瑞贝卡•耶得汉姆(Rebecca Yeldham)商讨小说版权的问题……我们给了自己一周的时间达成协议,这样就赶得及在夏天开始影片的拍摄工作了。”耶得汉姆继续说:“所有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地协调和顺利,实在想象不到这是一个经历了50多年的漫长的改编历程的电影作品——令人惊叹的同时,又显得异常的欢腾,带有着极具怀旧色彩的浓浓的乡愁,还展现出了富有诗意的美好。由于我一直在美国参与的是外国电影这一部分,所以我认识卡密兹他们,当我们第一次就这部影片进行会面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这上面花掉差不多6年的时间了……让人颇感难以置信的是,竟然是在我们这样一群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幕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才将一本如此经典且纯粹的美国小说搬上了大银幕的,塞勒斯是巴西人,我是澳大利亚人,编剧何塞•里维拉(Jose Rivera)是波多黎各人,摄影师埃里克•戈蒂耶(Eric Gautier)是法国人,艺术指导卡洛斯•康蒂(Carlos Conti)则是阿根廷人——使得我们愈发地想要赋予这部《在路上》合理且正统的视觉风格还有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去做相应的调查工作的原因,所以我们可以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深入地了解原著小说缘何会在读者群中引起如此大的反响。随着卡密兹加入到了我们的行列,他们热情与勇气给我们带来的是极大的推动作用,很快,我们就意识到,他们显然是我们所能找到的最为理想的合作伙伴,我想我们终于一起塑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