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8.6

Dalu

(1934)

【创作背景】 · 本片系左翼电影运动之第三阶段--“国防电影”的代表作。 本片的摄制,基于导演孙瑜对于筑路工人的关怀、左翼进步力量的支持,以及有声电影技术的发展(电通影片公司三友式录音机的研制)。 · 导演孙瑜从很早起就关注筑路工人的生活,通过一次次观察,他认识到这些工人是社会底层的被压迫者,也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一员,需要有人去诉说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争取应有的社会地位。故自从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他就希望编导一部表现筑路工人的影片。而在编导过《潇湘泪》《野草闲花》后,他对歌唱片颇感兴趣,故开始考虑如何将拟议中的筑路工人题材拍摄成歌唱片。 · “一·二八”事件发生后,孙瑜燃起爱国热情,打算把筑路工人题材写成宣传抗日救亡的电影剧本。但正要动笔时,联华一厂的总经理投靠国民党,成为联华公司上层右翼势力的代表。孙瑜意识到继续留在一厂难以实现原定计划,遂转去联华二厂,从而得到进步力量的支持。1934年,《渔光曲》诞生后,中国有声片的摄制条件越发成熟,孙瑜也决定抓住时机赶写剧本,将孕育多年的《大路》摄制成配音歌唱片。 【剧本创作】 · 1934年5月,孙瑜导演开始创作电影剧本。为避开国民党政府审查,剧本台词中将“日本帝国主义”改为“敌国”,将“日寇侵略中国”改写为“进逼中的铁蹄和炮火”,将“中国的国土”改为“弱小民族的国土”,将“抗日救亡”改成“抵抗自救”、“民族求生之战”等。孙瑜决定凡影片无法言明的“反帝”“抗日”主题都以插曲来表明。 6月,他完成分镜头剧本,到外地选景前,他会同孙师毅、安娥分工合作写出了插曲歌词。 【演员选择】 · 在创作剧本的同时,导演孙瑜便开始物色主要演员。由于影片群戏居多,又要唱歌。所以,他决定尽量邀请能歌能演、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以保证群戏的表演质量。同时在选角时注意个体差异,使演员可以各展所长而不担心抢戏。最终选定的金焰、郑君里、黎莉莉、陈燕燕等演员多为影剧两栖且体态健美匀称,外形靓丽。 【拍摄现场】 · 影片内景于上海联华二厂内拍摄,部分外景于无锡太湖拍摄。 由于影片是无声对白配有声歌唱,故在拍摄外景时,全体男演员以及负责作曲的聂耳肩扛绳索,拉起铁磙,带领导筑路工人合唱《大路歌》。待导演认可后,聂耳又拿出节拍机,按照节奏要求,指挥工人合唱《大路歌》,供摄影师用无声摄影机拍摄,这便为影片后期合成解决声画不同步问题提供了保证。 【音乐创作】 · 在创作时,负责为本片作曲的聂耳听说上海江湾在筑路,便赶到工地,与工人一起劳动,实地体验筑路工的生活。 【镜头语言】 本片虽为一部无对白的配音片,但导演孙瑜使用特殊音响和镜头语言表现了筑路工人们不屈的性格。如汉奸请客拉拢这一场戏中,以一个360度旋转镜头表现每一位工人的轻蔑态度。 片尾处金哥等人中弹倒下后,影片使用一组叠化镜头,让他们从自己倒下的躯体中重新站立起来,继续向前,以此镜头语言刻画出前仆后继的革命精神。【拍摄】 · 在拍摄刘长惊惶地从虎岭关跑到工地报告敌人入侵的戏时,因扮演者刘琼演技尚不成熟,导演就命他在空地上奔跑了十几分钟,直到跑得气喘吁吁才让他转到镜头前面。 · 1934年7月,剧组本在上海联华二厂拍摄内景,导演孙瑜听闻无锡太湖正在修筑环湖公路,便临时改变拍摄计划,带领剧组前往无锡“抢景”。 【上映】 · 影片于1935年元旦首映,上海全城大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