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行6.7

A Passage to India

(1984)

  里恩的收山之作,虽然谈不上杰作,但仍然不乏细致和气派以及精湛的表演。影片重点反映文化冲突,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改编自E·M·福斯特小说。从影四十多年,大卫·里恩只拍摄了16部影片,但获得奥斯卡提名 竟达56次之多,共获得27项金奖,他本人七次得到最佳导演奖提名, 两次获奖,被称为英国电影届的泰斗。 【关于影片】   1960年,在观看了桑撒·拉米·罗根据《印度之行》改编的同名舞台剧之后,E·M·福斯特,当时已年逾80,颤巍巍地走上舞台,表达了自己对剧中表演的喜爱之情:“那些演员们多么伟大啊,”福斯特说,“我能在这里观看他们的演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那些发生在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我看得太多了,可是他们没能体现出人生的复杂性……”这不是单纯的关于“东西方文明对立”的讨论,而是在表达“人在宇宙中生存的困境”。   如果不是在1970年时去世,福斯特可能也会对大卫·里恩的作品表达同样的喜悦之情,因为影片充分展现了他想表达的人性的矛盾和复杂。   著名作家福斯特共出版了五部长篇小说,最后一部《印度之行》却是最早被搬上银幕的,1984年,由大导演大卫·里恩执导。虽说福斯特曾有遗言,反对任何人改编他的任何作品,但似乎没人尊重他的愿望,他的六部长篇小说中的五部被改编成电影。 《印度之行》寓意深刻、含蓄,表演松弛,叙事紧张,充满浓郁的异国情调。本片获1984年第五十七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等11项提名,但最终完败于影片《莫扎特》(Amadeus),仅获最佳女配角和最佳创原配乐奖。 【关于改编】   “只需联系!”这是E·M·福斯特在《霍华德庄园》里给我们的建议,紧接着,在《印度之行》中,他却创造出了一个毫无联系和交流的世界,在那里,印度人和英国人说同一种语言却完全不了解对方,在那里,无所谓你如何评价那个著名的马拉巴山洞,因为到头来所有事情都只是化作一声空洞嘲讽的回响。福斯特的小说是本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大卫·里恩对它的影像阐释也被并入银幕上最伟大的改编作品之一。 根据优秀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往往并不是很优秀,这是因为在小说中,文字描述的空间能让人浮想联翩,而电影却用它自己的方式把想象变为看得见事实。《印度之行》很巧妙地绕过了这个矛盾——它使小说中的核心事件发生在银幕之后,也许压根没有发生过,随你怎么想。   在一个炎热憋闷的日子,阿齐兹医生带领一支探险队来到马拉巴山洞,队员们一个接一个地放弃了,只有阿黛拉小姐留下了。接着,这两个人,一个印度男人和一个英国女人在最后一段路途上同行。在当时,英国对印度的统治根植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半官方的种族主义之上,一些英国对吉卜林的话深信不疑:“东方就是东方,西方就是西方,它们永远不可能相交。”在福斯特的小说中,当阿黛拉小姐走进山洞后,她和阿齐兹医生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始终都不甚清晰。  大卫里恩的影片继续保留着这个问题的开放性。但是,由于他需要通过画面来讲故事,整个事件过程不可能模糊,于是,起码,影片让我们知道,阿齐兹医生在事件中是清白无辜的。 【关于导演】   作为《日瓦戈医生》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导演,大卫·里恩将影片中的人物放置在他所绘制的最美丽的画布之上。他没有照抄宣传印度旅行的海报,也没参考那些艳丽的明信片,而是展现了一个仿佛出自爱德华·李尔(Edward Lear)之手、维多利亚式水彩画一般的印度:谜一般的人物们散落在壮美的风景之中,看起来总像是未竟之作。里恩创造的印度是一个令人惊叹的美丽世界,一个英国人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世界,当然,这一切也正是阿黛拉小姐在山洞里学到的。   大卫里恩是一个精巧的工匠,他的不可超越之处正在于:他能够让每一个镜头看起来和他想要的效果一模一样。他要求演员在表演上要充分、深沉又不过于招摇。他的电影剧本在清晰度和穿透力上可被称作典范。在影片的结束的时候,我们如此彻底地了解了这些人物,以至于只有最无聊的观众才想回过头去再仔细瞧瞧那些山洞。·编剧和制片人阿诺德哈迪·罗伊在本片中担任助理导演,他同时也是一个小说家,他在1997年写的畅销书《小玩意的上帝》获得了英国顶级文学奖,prestigious Booker Prize. ·大卫里恩以他创作态度特别是选材的严谨闻名于世,在1970年拍完《瑞安的女儿》(获两项奥斯卡奖)后,他“息影”14年,1984年才完成了《印度之行》的拍摄。 获奖情况: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提名) John Brabourne / Richard B. Goodwin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提名) 大卫·里恩 第57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女主角(提名) 朱迪·戴维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