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钟

Evening Bell

(1988)

争议及回应

由于《晚钟》表达了前所未见的主题,当片子还没有完成,就在八一电影制片厂里引起轩然大波,破例专门开了几天研讨会,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争执不下。上映后,尽管获得了许多奖项,《晚钟》实际上却只卖出了一份拷贝,因此也被演员杨在葆批评,认为没有观众的电影算不得好影片。对此,吴子牛自述:《晚钟》表达了我多年来对战争和战争文艺的思考,它不是那种一时图快感的片子,别人喜欢或者不喜欢这都没什么。是不是再多点其它东西呢是不是可以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表现战争呢”当英国影评家汤尼·雷恩创作《中国现代电影》时问吴子牛为何对战争如此关注,他表示,战争是个特定的背景,在此情境中最能够考验人对生与死的态度,是命运使自己多次选择表现这个题材。[1][1]

拍摄设计

《晚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初开机拍摄外景地选在甘肃省靖远县,这是黄河边上接近内蒙的一个荒凉地区。摄影师侯认为,《晚钟》的总基调应该是强烈的,在强烈的反战情绪,摄影造型也应该是强烈的,要以强烈的环境感受强烈的光感在强烈的纵深环境中,体现画面造型的雕塑感和一种冷峻悲凉的情绪。按这一摄影总构想,在山洞前的外景戏里,日本兵所在的洞口总要有阴影以阴影中的日本兵和阳光下的八路军这样不同位置的光线,表达丰富的内涵由于当地冬天日照时间很短,得抢时间。拍山洞前阴影中的日军,要抢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拍阳光下的八路军阵地,要抢十一点到三点的阳光。每天晚上咏都要跟导演吴子牛把第二天的拍摄计划非常精细严密地设计出来。

侯咏还谈到,《晚钟》的片头、片中及片尾,都出现的那幅一位老人挥斧砍日军塔楼底柱的凝重画面这是具有深长意味的表意镜头。他说,原本影片中塔楼从始至终未倒。有人质问,战争都结束了,塔楼为什么还不倒?于是成片中改为倒坍,以表示强大的日本战争机器终于被艰苦奋战的人民武装战胜了。而不倒坍的创作设想,原是基于人类远未彻底消除战争的灾难,因此仍要时时保持警惕,不停地努力,才能有效地制止战争的爆发这一寓意[2][2]《晚钟》原名《日蚀》,便是借天狗吃日的传说寓意天体真理虽常在,仍有瞬间遭侵夺的可能,警醒世人预防这一恐怖的时刻。

柏林“擒熊”

在赴德国参加第39届柏林电影节前,吴子牛对《晚钟》获奖并不抱期望,因上一年《红高粱》已经获得金熊奖,中国影片“连庄”可能性很低。在柏林电影节上,《晚钟》主要面临着美国电影的挑战:《雨人》由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制作精良的《密西西比在燃烧》耗资达2500万美元。经过评委会几轮投票,成本几十万人民币的《晚钟》居于成本一千多万美元的《雨人》之下,以三票之差名列“榜眼”,获得评委会特别奖,即银熊奖。[3][3]在颁奖仪式上,吴子牛手捧着银光闪闪的奖杯,对观众说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说的是,如果有外敌入侵,我会毫不犹豫地去保卫国家,但如果有生之年还有机会表达看法的话,我要表达的是我憎恨战争[4][4]

参考资料

  • [1] 刘伟宏.与吴子牛谈吴子牛[J].当代电影,1988,(04).
  • [2] 魏国枢.与侯咏话《晚钟》[J].电影评介,1989,(08).
  • [3] 严敏.吴子牛和《晚钟》——第39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奖主[J].电影评介,1989,(05).
  • [4] 贾磊磊.吴子牛的电影世界[J].当代电影,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