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5.9

Life on a String

(1991)

创作背景

1987年陈凯歌拍摄完《孩子王》之后到美国学习电影及其文化,在那里学习并接受了一种电影拍摄方法,即借助外资拍摄国片。于是,1991年他第一次运用外资回国拍摄了电影《边走边唱》。他喜欢作家史铁生的这篇《命若琴弦》,并想借助《边走边唱》使他的电影实现走向市场化的梦想,他自己很喜欢这部电影,而且将它献给了自己的母亲。只可惜,市场化的步伐迈出去了一半便又被打了回来。不论它成功与否,这部电影都是陈凯歌式电影的一次表现,都有着它独特的文化阐释价值和艺术价值。[1][1]

改编理念

《命若琴弦》自始至终隐约贯穿着两条线索:主线是老瞎子与其师留下的药方之间的故事,辅线是小瞎子石头与兰秀之间的情事。在《边走边唱》中,为了把老瞎子与小瞎子这两条情节线索发展得更加有声有色、饶有兴味,陈凯歌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图,把小说原作中只是暗示出来的师徒之间的冲突加以拔高和突出——从而形成具有内在性质的两代人之间的冲突:精神理性与感性生命的较量与抗衡。[2][2]

参考资料

  • [1] 金鑫.如梦似幻缘来如此——从小说《命若琴弦》到电影《边走边唱》[J].西部学刊,2016,(12):30-36.
  • [2] 储双月.感性生命·启蒙话语·民族寓言——重读《边走边唱》[J].当代电影,2006,(0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