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y the Sun Turned Cold
(1995)
案情改编
编剧王兴东有天在翻阅报纸时,偶然看到了一篇《民主与法制》(1991年11期)上的通讯报道,题为《一个儿子对母亲的控告》,报道详细讲述了安徽籍青年沈书荣对其母邓传秀的控告。十年前,邓传秀在丈夫沈承道的饭碗中放入了不明物质,沈承道食后即刻生病,不久便离世。在丈夫去世后的一年内,邓传秀便改嫁他人,而彼时的沈书荣年仅十四岁。为了揭开父亲死亡的真相,十年后,沈书荣毅然决然地向司法机关检举了自己的母亲。经过验尸骨侦查,真相终于浮出水面:原来,是邓传秀与其奸夫朱正新联手,用砒霜毒杀了沈书荣的父亲。最终,两人被依法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一震撼人心的新闻事件,后来被作家张成功扩展成了一部十余万字的报告文学《苦海中的泅渡》,发表于《啄木鸟》杂志的某一期。这部作品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广受关注,长春电影制片厂也看中了其电影改编的潜力,并买下了版权。经过几番辗转,这个题材的电影改编任务最终落到了王兴东的肩上。
王兴东深知要打造一部高质量的电影剧作,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从最初的素材到未来电影中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中间还有一段漫长且艰辛的创作之路要走。凭现有的平面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他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最真实、最独特的自我感受。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和渴望,王兴东急切地希望在生活中找到那个真实的“儿子”沈书荣,在北京进行了多日的寻找后,王兴东终于见到了他。在与沈书荣的交流中,王兴东被其经历所感动,流下了眼泪,这种情感共鸣成为他创作剧本的重要动力。他认为,直接从生活中提取的素材比改编的剧本更加鲜活,他胸中有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比纸面上捏制的人型更加生动。
此外,在长春中级人民法院采访查阅奸情投毒谋杀案时,“二苗案件”引起了王兴东的关注。该案中,苗雨新的丈夫崔坤与妻子的弟媳小许产生了奸情。为了能与小许长期生活在一起,崔坤决定除掉家中的障碍——自己的妻子苗雨新和她的弟弟苗雨田。崔坤采取了慢性投毒的方式,利用一种无色无味的鼠药,在一段时间内多次投放给苗雨新和苗雨田,导致他们逐渐出现非特异性脑炎的症状并最终死亡。这一连环谋杀案在初期并未被当作刑事案件来处理,因为受害者都死于看似自然的疾病。“二苗案件”中的投毒手法和案件侦破过程为王兴东电影剧本中的情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当法院来人宣判验尸结果,母亲正准备向儿子坦白自己的罪过时,验尸报告却显示中没发现砒霜中毒,第二次警方再次化验才知是鼠药氟乙酰胺中毒,这样的设计增加了剧情的悬念,为人物内心戏的呈现创造了更多的戏剧空间。[1][1]
多方建议
王兴东在创作剧本时请教了日本电影剧作家协会的会长铃木尚之,他极有经验地判断和分析了这个题材:“这是一个很难写的故事,母亲有了奸情,又谋杀了丈夫,怎么描写她也不会得到观众的同情。 如果让孩子知 道了,孩子虽小,也是仇恨的。 故事充满了阴暗的心理和阴险的行为,整个都是表现这些情节谁也不愿意看的。如果题目作在母亲为什么毒杀父亲儿子状告母亲就很难构成人物形象。 必须确定叙述的重点,如果重点在母亲身上,那就是为什么杀夫。如果重点放在儿子身上,那就是为什么告母这两个重点放在一起是不可能的。”许鞍华是香港著名女导演,也是本片的监制。她对《天国逆子》的希望是“把母亲最可爱的时候,最可怕的时候,最可怜的时候,充分设计到位”。剧本送审后,广电部总编办签署意见认为,本片剧本对当前农村生活表现的积极明朗,人物思想逻辑及人物关系合理,剧本较好地揭示了法大于情,任何犯罪都要受到惩治的主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