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nging Out the Dead
(1999)
《穿梭阴阳界》改编自乔·康奈利所著的同名畅销小说,作为本片的技术顾问,康奈利曾有过长达10年的急救工作经历,他说:“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作,但也是最糟糕的,因为挽救生命至高无上,而目睹和见证悲剧和死亡则让人黯然神伤,那些生离死别的故事让人终生难忘,对我而言,创作这部小说同样可以挽救生命。”马丁·斯科塞斯说:“急救人员的工作非比寻常,他们就像街头医生,必须照料那些常人避之不及的特殊人群。医院只是基础,街头才是展现故事的舞台。主人公弗兰克一直在反复思考人的生死是否是上帝的计划,他将急诊患者带到医院,眼睁睁的看着他们离开人世,然后再开始下一项工作,他就像流水线上的一台机器,一切都在周而复始。这就是小说故事的迷人之处:一个人怎样在医院和街头应对死亡?” 康奈利的小说甚至在出版之前便引发了连锁反应,有幸先睹为快的制作人斯科特·鲁丁认为只有马丁·斯科塞斯能公正对待这部小说。在鲁丁的推荐下,斯科塞斯对《穿梭阴阳界》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回忆说:“我一边陶醉于小说的精彩故事,一边考虑谁能深入演绎主人公的精神危机,虽说急救素材在乔o康奈利笔下得到了完美展现,但我认为只有一位编剧有能力进入弗兰克的灵魂,那就是保罗·施拉德。看过小说之后,保罗同意立即着手,而且仅用三周时间便完成了影片剧本。” 施拉德说:“《穿梭阴阳界》简直是为马丁和我度身定制的,我们都被其中的职业隐喻深深吸引了,我曾想到过类似的隐喻,不过却并非如此。急救医生的工作确实相当棘手,因为这职业既惊心动魄又崇高无比,会让人遭受出其不意的打击。不过,《穿梭阴阳界》与《出租车司机》不无相似之处,所以我们不能将其打造成一部续集电影。其实二者之间的区别非常明显,弗兰克完全不同于特拉维斯,后者在怒火和暴力中苦苦煎熬,而前者则在寻找宁静,他希望入睡,希望得到报偿,却发现自己已经变成死亡工具。另外,特拉维斯希望永远沉浸在孤寂中,而弗兰克则喜欢与人共处。马丁和我都认为本片中的弗兰克更成熟,因为我们都已经结婚生子、事业有成,尽管我们依旧钟情于那种漂泊不定、充满激情的男性角色,可现在却出自中年人的视角。”在着手剧本初期,施拉德曾随卡布里尼医院的急救人员在纽约下东区奔波了一整夜,目睹了肢体残缺不全的地铁卧轨者和急需救治的早产儿,他回忆说:“当我在清晨不知不觉的入睡时,救护车司机麦克和卡罗尔说,‘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夜,因为有人经我们抢救幸存了下来。’” 在1996年以前,纽约市的急救服务规模还相当有限,后来,EMS被归入消防署,接受了一系列系统化改进。康奈利说:“纽约现在已经井然有序多了,急救人员的工作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因为犯罪率的下降让这座城市今非昔比,所以急救工作的繁忙程度也远不如从前。80年代末的时代广场是城中最危险的地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即使小坐片刻,你都会发现周围无所不在的疯狂,这一背景在片中至关重要。” 为扮演弗兰克,尼古拉斯·凯奇曾随纽约和芝加哥的急救人员体验生活,他惊讶的发现纽约的外伤病例并不多,他回忆道:“纽约的一切都看起来风平浪静,与小说中所描写的大相径庭,乔说在他创作小说时,纽约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因为我亲眼所见的纽约比洛杉矶更整洁、更健康、更安全,甚至连纽约的急救人员都更严谨、更敬业,所以洛杉矶才更接近于当时的纽约。洛杉矶其实很可怕,我曾穿上防弹衣目睹黑帮火并,我们开车赶到现场,发现了一辆车身布满散弹枪弹孔的轿车,车内男孩腿部中弹,我们将他抬进救护车,而他的父亲竟怒容相向。除了参与急救之外,我还通过交谈进一步了解急救人员的生活和内心世界,我曾问他们当中的一员:‘如果救护车里的伤者是面部被散弹枪击中,你会做何感想?’他答道:‘酷毙了。’面对那些让人惨不忍睹的悲剧,他们只能通过黑色幽默来加以化解。我曾遇到一个因无法接受朋友在火中毁容而几近崩溃的家伙,他向我倾诉他的内心之苦,那情景让人痛彻心扉,你会发现自己很在意这些人的疾苦。”在影片筹备及拍摄期间,康奈利的指导让凯奇受益匪浅,“他比任何人都了解弗兰克,”凯奇说,“他在纽约和我同乘一辆救护车,让我深入体会角色的心理状态。记得我曾问他,‘如果弗兰克是一种动物,他会是什么?’乔答道,‘他应该是只长颈鹿,他会高仰起头,努力远离污秽之物,可他的长腿却深陷沼泽之中。’” 为了在空间狭小的救护车中灵活取景,摄影指导罗伯特·理查德森设计出精巧的照明技术和摄影装置,由于一些装置复杂而精细,所以在第一场夜景开拍之前,剧组人员需要耗费数小时完成准备工作。另外,虽说真正的急救人员可以无视红灯强行通过,可剧组使用的救护车却必须时刻遵守交通法规,而且所有演职人员都在与红灯赛跑,因为很多场景务必要赶在红灯亮起之前拍完。·导演马丁·斯科塞斯在片中曾为调度员配音。 ·小说原著作者乔·康奈利在片中客串了身穿棕色上衣穿过候诊室的紧张症患者。 ·编剧保罗·施拉德起初曾想让爱德华·诺顿扮演弗兰克。 ·本片是在美国用LD发行的最后一部电影。 ·斯科塞斯曾称本片有三分之一是在救护车内拍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