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家新闻5.9

Veronica Guerin

(2003)

孤胆记者   维罗妮卡·格林于1959年7月5日出生在都柏林北部Artane的工人阶级社区。她的父亲开办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母亲则是家庭主妇。作为家中最小的男孩,吉米·格林与男孩子气的姐姐维罗妮卡非常亲近,因为从家庭作业到初恋女友,维罗妮卡一直无微不至的关怀着他。对他来说,维罗妮卡更像是一位朋友,因为她只比吉米大1岁。   吉米一向充分相信维罗妮卡的能力,他回忆说:“不管她想做什么,总是最优秀的。在她玩篮球时,曾成为欧洲年度篮球运动员。她曾效力于爱尔兰足球队,而且在球队中进球最多。”   大学毕业后,维罗妮卡先是到父亲的会计师事务所工作,1982年,她就职于国家高等教育学院,翌年,爱尔兰总理委任她为共和党代表团的助手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来,维罗妮卡成立了自己的公共关系公司。1985年,维罗妮卡结婚生子。1990年,虽然当时的家庭生活幸福而稳定,但维罗妮卡开始对新闻工作产生浓厚兴趣。   在开始为《星期日独立报》撰稿之前,维罗妮卡已经成为一名不同凡响的新闻记者,并以勇敢和创新而闻名。在《星期日商业邮报》和《星期日论坛报》任职期间,维罗妮卡曾报道很多独家新闻,如访谈一位饱受争议、逃往南美的爱尔兰主教,对价值连城的艺术品抢劫案的内幕调查等等。她的坚韧和阅历很快吸引了爱尔兰最畅销报纸《星期日独立报》的关注。   1994年1月,《星期日独立报》刊登了维罗妮卡的第一篇文章。据她的新闻编辑威利·基利称,维罗妮卡最初致力于特别报导和重要新闻,但后来她开始把工作重心放在犯罪故事上。基利说:“她专注于犯罪故事完全出于偶然,但她确实精于此道。爱尔兰新闻业一直闭口不谈犯罪现象,维罗妮卡撼动了这种体制,揭露了政府不能也不愿触及的黑社会犯罪。”   维罗妮卡是一个独行侠,一向对好素材嗅觉灵敏。每周日,出自她手的都柏林犯罪现场和毒品问题报导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在极短时间内,她就以果敢追踪罪犯而成为了爱尔兰最著名的记者。   维罗妮卡的调查方法非比寻常,因为在当时,大多数爱尔兰记者都是靠电话和新闻发布会来获得新闻素材。她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战士,她亲自与线人会面,从而得到第一手资料。维罗妮卡与爱尔兰警察部门和都柏林黑帮都有着紧密联系。   《星期日独立报》副总编安娜·哈里斯(Anne Harris)说:“维罗妮卡是我们立场最鲜明的新闻记者,具有着极强的调查能力,当时她成为了爱尔兰最受人尊敬的记者。”   不过,工作正逐渐让维罗妮卡陷入致命的深渊。1995年1月30日,一名男子在维罗妮卡家的前门开枪击中她的腿部,这是她第一次收到严重警告,一时间,媒体世界一片哗然。威利·基利回忆说:“我们开始为她担心,那种枪击威胁是前所未有的,谁都没想到罪犯真的会谋杀一名记者。”   1995年12月,维罗妮卡在纽约被授予国际新闻自由奖(International Press Freedom Award),从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该项殊荣的西欧记者。回到都柏林之后,维罗妮卡继续调查吉利根黑帮。   1996年6月26日中午,维罗妮卡停在都柏林市郊的一个交通信号灯前,一辆摩托车停在她车旁,后座男子向她开了6枪。当时维罗妮卡正在用车载电话,中弹后的她不久便停止了呼吸。   吉米回忆说:“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到母亲。那天的记忆很清晰,我能想起每一秒,我在努力保持冷静。”周末,维罗妮卡的照片出现在《星期日独立报》的头版,并被配以“Citizen Journalist”的醒目标题。   基利说:“她的死改变了法律,相关问题开始出现可喜转机,爱尔兰永远不会忘记她的成就。她的死及其之后的媒体运动和公众的大声疾呼让政客们开始审视法律弊端,并督促他们向警局补充新力量,调查罪犯财产来源的刑事资产局也应运而生。除了将长期以来逍遥法外的罪犯绳之以法,执法部门还抓住了不法之徒的经济命脉,这项举措举足轻重。” 关于影片   担纲本片的好莱坞金牌制作人杰瑞·布鲁克海默说:“维罗妮卡·格林的故事绝不平庸和渺小,它不仅对爱尔兰人民意味深长,而且揭示出人们希望成为新闻记者的动机和原因。维罗妮卡的勇敢和勇气与她的国家形成了鲜明反差,如果没有她的存在,爱尔兰将面目全非。”   维罗妮卡是爱尔兰90年代最杰出的新闻记者之一,她的报导聚焦于日益严重的都柏林毒品问题,毒品的危害从而进入公众视线,维罗妮卡也由此成为都柏林黑帮的眼中钉。最终,爱尔兰的反毒品能力和法律日渐强大起来。布鲁克海默说:“我喜欢讲述关于非凡的个体以及未来楷模的故事,维罗妮卡·格林就是这样的人,她改变了爱尔兰和人们对毒品和犯罪的思维方式,人们应该知道她的存在。”   本片编剧玛丽·艾格尼丝·唐纳古(Mary Agnes Donoghue)说:“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的故事。一些人认为维罗妮卡崇高而勇敢,一些人认为她天真而愚蠢。在我看来,她正是集这些所有特点于一身。”   导演乔·舒马赫将凯特·布兰切特视作扮演维罗妮卡的唯一人选,如果布兰切特拒绝出演,舒马赫认为没人可以替代。当布兰切特准备扮演角色时,她对维罗妮卡几乎一无所知。她说:“我从不评价我曾扮演的任何角色,我不爱她们,也不厌恶她们,我认为那样毫无意义。我认为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演绎角色更容易。维罗妮卡曾说过,只有理解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句话对我塑造角色很关键。”   在影片开拍前,布兰切特在都柏林住了一个月,频频与维罗妮卡生前好友、同事及家人会面,开始研究维罗妮卡的新闻画面、阅读她的文章和倾听广播访谈,并且不断完善自己的都柏林口音。布兰切特由此越发理解维罗妮卡的动机、决心和责任。“她擅于交际,充分相信自己有能力说服他人。在一次访谈中她曾说过,每个人都有人性化的一面,因为他们都有家庭。所以维罗妮卡坚信自己有能力改变任何状况,也正是这种自信让她陷入了险境。”   为了扮演维罗妮卡,布兰切特必须了解她的复杂关系:“维罗妮卡具有着非凡的生命力,我遇到了很多被她感动的人。她是一个富有争议的人物,人们对她和她工作的看法、推测和谣言有很多,作为一名演员,那简直令我难以置信。”   敲定担纲主演之后,制片方决定在爱尔兰都柏林就地物色其他演员。布鲁克海默直呼大开眼界,因为他没想到优秀的爱尔兰戏剧和电影演员会有如此之多,他希望能与这些演员再度合作。   在影片拍摄中,制作设计师纳森·克罗利(Nathan Crowley)和摄影师布伦登·加文(Brendan Galvin)都希望极力打造出令人信服的真实感。加文说:“一些人认为真实感意味着要用手持摄影机,像纪录片一样拍摄。我认为那种方法并不适合本片,自始至终,我们在用两台摄影机拍摄,对演员、故事及连贯性都很有帮助。”克罗利说:“我们想要多云的天空,竭力寻找能够反射的表面。我们一直努力让都柏林看起来像个大城市,并且呈现出不同光线下的城市风貌。”   在设计《星期日独立报》的办公室时,制作设计师克罗利打算一反常态,打破以往影片中编辑部的传统格局。他与《星期日独立报》的高层职员密切协作,重建出迷宫般的办公室。“在多数电影中,报纸编辑部都是大型的开阔空间,但《星期日独立报》的编辑部由拥挤的隔断、办公室和各种管线构成,”克罗利说,“就像借鉴了电影《妙想天开》。我们希望营造出紧张无序的凌乱之感。” ·全片共在都柏林选取了92处外景。 ·片中吉利根黑帮成员的着装都源于真实记载。 ·作曲家哈利·格雷格森-威廉姆斯(Harry Gregson-Williams)曾造访片场并逗留数日,他在都柏林街头发现了一个卖唱的男孩。后来,他找到男孩,在一个安静的小巷中录下了6、7首民歌。最终,他选取了其中的一首并融合了自己的音乐,这段歌曲在维罗妮卡死后的场景中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