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心6.0

Closer

(2004)

本片编剧帕特里克·马伯(Patrick Marber)先前完成的舞台剧《偷心》于1997年在伦敦上映,赢得劳伦斯·奥利弗/BBC最佳新剧奖和伦敦剧评人奖。随后这出剧目又登上百老汇舞台,除了取得轰动之外,还获托尼奖最佳剧目提名,并赢得纽约剧评人奖的最佳外国剧本奖。至今,《偷心》已经被译成30多种语言,曾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上演。   马伯是这样形容《偷心》的:“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关注了爱情过程中的一些其他东西,像两性间的猜忌、男性的迷恋、我们对自己和最亲密的人所说的谎言和利用他人发现自己处境的方法。但最终这还是一个美好简单的爱情故事,和很多其他爱情故事一样,只是出现了差错而以。”之所以起名为“Cl·ser”,马伯说是想营造一种暧昧不清的感觉,让你无从判断故事的意味。   7年前,时任索尼影业主席的制片人约翰·卡里(J·hn Calley)第一次看到马伯的剧本,情不自禁的为之狂热:“这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的非凡文献,机智、浪漫而危险。”卡里和索尼公司上层之所以看好这剧本,是因为马伯机智、尖锐而又准确的剖析了现代爱情,强调了坠入情网过程的复杂性是如此令人兴奋,人们对爱情的着迷甚至如毒品般可以上瘾。马伯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尖锐观点无不带着机智和风趣,而这种幽默又总带着智慧的光芒和心碎的哀伤。但当卡里表示出希望将《偷心》搬上大银幕时,却遭到了马伯的拒绝,因为在马伯看来,找到能够诠释他作品全部深度的导演至关重要,当时这个人还没出现。   幸运的是几年后,这部戏剧在百老汇成功上演,导演麦克·尼克斯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尼克斯刚刚执导的电视电影《深知我心》和电视剧《天使在美国》一样,《偷心》也是用幽默和复杂的手法涉及了隐私题材,在尼克斯看来,这部戏剧天生就适合改编成电影,因为它包含了四个趣味十足并复杂无比的主人公,而且他们的个性还在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转变。尼克斯应该是执导《偷心》的理想人选,因为他的早期作品《毕业生》、《灵欲春宵》和《猎爱的人》足以证明尼克斯对表现男女之间关系的出色直觉。尼克斯为了筹措影片的拍摄经费找到了交往40多年的好友约翰·卡里。卡里回忆说:“当麦克找到我时,我告诉他我一直对《偷心》很着迷,而同时,麦克在舞台和银幕上的作品也一直是我的挚爱。我认为麦克具有将文字转化成影像的非凡能力。”   【关于演员】   对朱莉娅·罗伯茨来说,安娜这个角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制片人加里说:“她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女演员,总是力求完美,在片中她扮演了一个坚强、智慧的女性,朱莉娅不遗余力的证明着自己从影多年积累而来的实力。”制片人卡里·布罗科(Cary Br·kaw)补充道:“安娜这个角色很抢眼,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扮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前所未见的朱莉娅。”   朱莉娅·罗伯茨对探索这个角色的力量和缺点很感兴趣:“要塑造这样一位内心充满伤痕的人物有很多困难,我试图仔细揣摩,用我的亲身经历体会那些最糟糕的时期。”   罗伯茨承认自己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她说:“我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人们因试图彼此靠近而陷入困境的电影,他们努力靠近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努力接近真相。这不仅仅是值得同情的情感隐私,也是人们私下里或无意中希望去获得的。”   虽然马伯主张片中没有中心人物,但事实上,其他角色都是通过丹而被引出的。应该说丹这个虚荣的男子对裘德·洛来说并不陌生,他在《天才雷普利》和《阿尔菲》中有过相近的角色。在出演本片前,裘德·洛已经不止一次的看过舞台剧《偷心》,马伯出色的语言和对四个主人公的高度关注深深打动了他。他说:“丹是一个自我封闭的落魄小说家,直到他遇到了艾丽丝,她成为丹生命中的缪斯,他开始灵感迸发。这段关系让他走出自我封闭,鼓励他重拾信心去寻找自己心爱的女人安娜。但不幸的是,这段关系命中注定要走向毁灭,尽管这是他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对我来说,娜塔丽·波特曼由艾丽丝这个角色成功转型为成人演员,”制片人卡里·布罗科说,“她的角色迷人、神秘、性感而复杂。”导演尼克斯早在多年前就曾与十多岁的波特曼合作过契诃夫的名剧《海鸥》,“人们不能彻底意识到她的能力有多么出众,因为她太美了,”尼克斯说,“她有的不只是美貌,还有勿庸置疑的表演天赋,她是我首先选定的演员。”   波特曼自己也承认:“这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当她来伦敦时,她很孤独,她虚构了整个世界,重新创造了自己。不过,她也有孩子气的一面,在感觉上她诚实直白,这让她区别于其他角色。”为了扮演艾丽丝,波特曼特地在伦敦的一家脱衣舞俱乐部学了钢管舞:“学习的过程很有趣,我开始对那些舞女刮目相看,因为钢管舞需要大量技巧,集舞蹈和杂技于一身。”   在片中扮演拉里的克里夫·欧文曾在伦敦舞台上扮演过丹的角色,当他得知导演尼克斯希望他加盟本片时,他提出了扮演拉里的请求:“我喜欢丹这个角色,但扮演拉里才具有真正的乐趣,因为我将塑造一个全新的角色,必须重新进行构思。” 奥斯卡金像奖 Academy Awards 第77届 (2005) 提名 ·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美国金球奖 Golden Globes, USA 第62届 (2005) 获奖 ·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   提名 ·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电影类-最佳导演 迈克·尼科尔斯 Mike Nichols   ·电影类-最佳编剧 帕特里克·马博 Patrick Marber   ·本片制作设计师提姆·海特利(Tim Hatley)在开工前把剧本看了15遍。 ·因为影片故事颇具跳跃性,于是在正式拍摄前导演和演员进行了大量排练。 ·凯特·布兰切特本来已经签约扮演安娜,但因怀孕而无缘本片。 ·片中安娜的展览是四位主人公唯一的一次共处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