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ound of Thunder
(2005)
【雷·布莱德伯里】 本片改编于科幻小说大师雷·布莱德伯里(Ray Bradbury)1952年发表的同名短篇小说,这部热门小说先后出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80多本文集中,并被常年保留在学校课本中,启发了无数作家和电影人的创作灵感。 雷·布莱德伯里于1920年8月22日出生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的Waukegan,他的父亲是电话线务员,母亲是瑞典移民,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曾是报纸出版商。1934年,布莱德伯里一家定居洛衫矶,少年时期的布莱德伯里经常穿着旱冰鞋穿过好莱坞,期待邂逅到明星大腕。 在洛衫矶中学就读期间,布莱德伯里加入了戏剧俱乐部,开始希望成为演员。1938年,他从中学毕业,没有继续接受正规教育,而是从烈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在1938年至1942年之间,布莱德伯里在洛衫矶街头卖起了报纸,而每天晚上都会在图书馆中和打字机前度过。他开始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1941年,《超级科学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杂志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说《钟摆》(Pendulum),布莱德伯里由此拿到了第一笔稿费,1942年末,他成为了专职作家。 布莱德伯里出版的第一本书是1947年的小说集《黑色嘉年华》(Dark Carnival),同年,他与在书店中结识的玛格丽特·麦克卢尔结婚,夫妻二人共生育了4个女儿。 布莱德伯里于195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火星纪事》(The Martian Chronicles)为他在国际赢得了声誉,其中部分短篇小说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之后,他追随了反乌托邦作家叶甫盖尼·扎米亚京(Yevgeny Zamyatin)和赫克斯利·奥尔德斯(Aldous Huxley)的创作风格,于1953年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华氏451度》。1966年,法国电影大师弗朗索瓦·特吕弗将《华氏451度》改编成同名电影,取得不俗反响,获得多项提名。1980年,《火星纪事》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但布莱德伯里并不喜欢。后来,他的其他作品也相继化身为电影、电视剧、广播剧、舞台剧和漫画书,另外,布莱德伯里还曾为希区柯克的电视系列剧编写剧本。至今为止,他完成的短篇小说已经将近600部,共出版了30多本书,另外还有大量诗歌和剧本。 2004年,布莱德伯里被授予国家艺术勋章,好莱坞星光大道上也有他一席之地,一颗小行星更因他得名。布莱德伯里还获得了世界奇幻奖的终身成就奖、美国科幻作家协会的大师奖和艾美奖,他的作品被译作4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售出了数千万册。 【关于影片】 本片导演彼得·海姆斯是个多才多艺的多面手,他当过战地记者、作过新闻主播、玩过爵士乐,当然,电影是他最擅长的领域,曾身兼导演、摄影师、编剧和制片人。他的电影以华丽的影像、酷炫的动作和丰富的光线和节奏而著称,从动作惊险片、讽刺喜剧到科幻惊悚片,其作品跨越了多种类型。 “《雷霆万钧》所诠释的就是一个因果定律,”海姆斯说,“我们无法预测过去一件小事的改变对于当下的影响,因为历史无法重来,但本片给你提供了一个思索与假设的可能。”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莫过于设想6500万年前的生物如果选择了另外一种进化路线会变成什么样子。片中最可怕怪兽的形声设定源于科莫多巨蜥与西非彩面大狒狒(凶猛得连豹子都得退让三分),海姆斯是在参观科莫多巨蜥被吓得心肝乱颤时迸发了灵感,他说:“如果我真撞见了科莫多巨蜥,不必担心它会把我撞倒,因为我肯定会心脏病发作,早就死透了。” 在地铁中袭击兰德博士的50英尺长鳗鱼似的怪兽源于海姆斯在纽约水族馆的一段见闻,当时他在纽约作记者,一条海鳗要被运往新建成的水族馆,他回忆说:“那条海鳗大约有7英尺长,居然让5、6名壮汉花费了好一段时间,它猛烈摆动,那些人根本控制不住。于是我就想,为什么不把它变成50英尺长呢?” 设想完成之后,艺术和效果部门立即着手制作,曾参与制作《星河舰队》和《重返荣耀》等影片的特效制作人乔治·莫科特(George Merkert)说影片中只使用了一个机器动物部件,就是恐龙的脚爪,其余的怪兽形象全都出自电脑。 片中怪兽的声音也是由海姆斯设计的,他将狮子、灵长类动物和甲虫的嘶吼声混杂在了一起。“甲虫的叫声很可怕,”海姆斯说,“在一般情况下你是听不到的,如果扩大100倍,你才会听到那恐怖的声音。我把这些声音录下来,改变了频率,进行了特殊加工,其中狮子的声音里甚至加入了蛇和野猪的声音。” 恐龙是片中体形最大的猛兽,为了将栩栩如生的异龙搬上银幕,海姆斯进行了大量研究,力求异龙的形象能够尽量接近真实。异龙出现在侏罗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现在的怀俄明州是它们曾经聚居的地方。制片方找到了研究异龙的专家,以确定异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根据艺术部门制作的粘土模型,特效部门很快让电脑生成出行动自如的异龙,这个高18英尺,长38英尺,重达12000至20000磅的大家伙会伸进二层搂的窗口,把你当作洋葱圈一样吃掉。 影片中的洛衫矶将从2055年的未来都市逐渐退化成6500万年前的沼泽地,制片方在捷克布拉格及其周边地区拍摄了室内外场景。在海姆斯看来,未来版的大都市不该是“居民在穹状天顶下通过传送带行走”的样子。因为回首50年代早期,汽车和建筑的设计发生了明显改变,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看到当年的汽车和建筑,时代的转换之间,并没有发生彻底革新,而是一系列的新元素被逐渐添加和融入到现有的结构中。 因《全面回忆》获奥斯卡特别成就奖的提姆·麦戈文(Tim McGovern)任本片特效总监,整个城市背景是根据洛衫矶市区的3D座标数据库而设计的,该数据库原本用来监视卫星天线的安装,以防相互妨碍,特效部门借此制定了针对不同建筑的设计方案。 制作设计师理查德·霍兰德(Richard Holland)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在中欧栽种一片热带丛林,而当地根本不具备热带气候。在主要拍摄开始的几个月前,剧组从意大利、比利时和英国进口了大量绿色植物,建造起一个巨大的温室。首先,剧组在布拉格伏尔塔瓦河上的小岛上清理出一块30年代的溜冰场,以数吨土壤栽种上50英尺高的参天大树和5000株植物,然后以光照、灌溉系统、鸟类、昆虫和沼泽建立起潮湿的生态系统,所有植物都枝繁叶茂,而剧组人员只有穿着高筒水靴才能穿行其中。同时,布拉格Letnany机场的一个机库成为300株对温度异常敏感的蕨类植物的临时居所,必须让它们一直保持翠绿直到影片开拍。霍兰德对植物进行了广泛研究,他说:“当时开花植物还没充分发展,尚在进化早期。同样,白垩纪没有草,植物颜色也非常单一。令人惊讶的是,一些白垩纪植物至今依然健在,像蕨类和棕榈,我在洛衫矶家中的庭院里就栽有棕榈,现在我完全改变了以往的看法,要知道它们的祖先生存在距今的几百万年前。” 导演海姆斯从画有已经灭绝的食人植物的绘画作品中获得了灵感,于是剧组的工作人员用真正的植物和泡沫材料仿制出这种植物。另外,制片方还向当地的林业专家求助,获得了来自波西米亚森林的菌类、根茎类植物和苔藓等。 片中特拉维斯和索尼娅在洪水泛滥的地铁隧道中逃生的场景是在中欧最大的巴兰道夫摄影棚拍摄的。曾凭《断头谷》获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提名的乔斯·威廉斯(Joss Williams)是本片的另一位特效总监,他负责完成这段水淹地铁的场景。由于考虑到诸多安全因素,威廉斯决定让车厢沉入水中,而不是在固定的场地中注水淹没车厢,整个过程需要由一台起吊高度100英尺、重310吨的起重机来完成,地铁车厢将被起重机吊起,沉入注有75000加仑水、14英尺深的混凝土水槽中。为了表演这段场景,爱德华o伯恩斯和凯瑟琳o麦克马克都接受了潜水训练,而且取得了潜水资质。另外,水下摄影师麦克·瓦伦丁(Mike Valentine)为更好的拍摄两位演员的特写镜头,决定使用水下扬声器系统,以让导演能够指导演员的水下表演,NASA因此提供了在休斯顿训练宇航员的特殊设备。·片中的时空穿梭机是制作设计师理查德·霍兰德基于粒子加速器和NASA的相关宇航设备设计完成的; ·时空穿梭时荡漾起的独特“时间波”(大气中透明可视的涟漪)是通过航拍技术、CGI特效和古老特技合成的,用海姆斯的话来说,就是把海啸进行了3D扭曲处理; ·片中吞噬恐龙的沼泽只有12至2英寸深; ·片中植物从马路下长出和各种车祸场景是在捷克Milovice附近的前苏联军事基地的飞机跑道上拍摄的; ·影片的首映日期之所以从2004年4月23日推迟到2005年9月,是因为在后期制作期间原来的制片公司破产倒闭; ·皮尔斯·布鲁斯南和导演雷尼·哈林都曾希望参与本片的拍摄,雷尼·哈林后来因要执导《八面埋伏》而退出本片; ·2002年捷克爆发了严重的洪水,本片片场受损,影片拍摄因此被延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