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ing Beethoven
(2006)
【关于导演】 现年58岁的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出生于华沙,毕业于捷克布拉格电影学院的导演专业。波兰著名导演克里日托夫·扎努西和瓦伊达·安杰是她初涉影坛的导师,在开始导演生涯之前,她曾同安杰合作多部剧本,在国际各大电影节都曾获奖,迅速成为波兰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其在1985年执导的《愤怒的收获》和在1990年执导的《欧罗巴欧罗巴》都曾赢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创意与筹备】 影片剧本由《拳王阿里》的编剧搭档史蒂芬·里维尔(Stephen J. Rivele)和克里斯托弗·威尔金森(Christopher Wilkinson)携手打造,而且影片中的安娜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事实上,贝多芬共有两位抄谱员,都是在奥地利学音乐的男学生。威尔金森称安娜的角色除了受到学生的启发外,还部分源于深受贝多芬影响的法国女作曲家劳伦克·菲伦兹(Lorenc Ferenz),另外一次关于贝多芬的轶事也被融入影片故事。在威尔金森最开始研究素材时,得知在一次贝多芬指挥乐队演奏《第九交响曲》时,一位女歌手走上台来,让贝多芬转身面对台下掌声如雷的观众。 为了扮演好名声显赫的音乐大师,艾德·哈里斯小心翼翼的筹备数月,学习钢琴、小提琴和指挥,并阅读了大量有关贝多芬的书籍。影片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评价说:“艾德具有着同代人中少有的深度、智慧和勇气。” 和哈里斯一样,黛安·克鲁格也要学习音乐、指挥和作曲,相比之下,在德国长大的克鲁格深受音乐的熏陶,学习起来自然接受很快。在影片开拍前,导演霍兰和哈里斯及克鲁格在洛衫矶花了1年时间查阅资料、彩排和做出微调。 为了让影片布景能够捕捉到当时的时代脉搏,美工设计师卡罗琳·艾米斯(Caroline Amies)不想让片中的房间像博物馆的房间一样,不仅在用色上匠心独具,而且连材料都要局限于当时的技术,并聘请经验老道的高级手工工匠来制作。据艾米斯所说,贝多芬非常邋遢,一生曾在维也纳租用过50个住所,所以片中贝多芬的房间到处一片狼藉。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博物馆和当年贝多芬故居,艾米斯对贝多芬生活细节的了解愈加深入,所有道具中最精巧的要数戴在贝多芬头部用来放大声音的金属装置。 【假戏真做】 片中的重头戏莫过于长达10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首演片段。1824年5月7日,《第九交响曲》配合《庄严弥撒》在维也纳的康顿剧院(Kärtnerthor-Theater)演出,获得空前成功。剧组在匈牙利的考托纳剧院模拟这幕场景,由当地的凯奇凯梅特交响乐团和合唱团协助演出。为了让声音与画面能够配合,哈里斯面对由55人组成的交响乐团和60人组成的合唱团的指挥表演尤为重要,哈里斯自然使出浑身解数,几乎达到忘我境界。“在拍摄终曲前的段落时,导演已经喊停,但我们却停不下来,我继续指挥,交响乐团也在继续演奏,曲终之后,整座剧院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那一刻太具有成就感了,”哈里斯回忆道。可以说,这段场景的拍摄是极其严格的,重拍多达数十次,但在场的所有人都乐此不疲。几百名临时演员身着华丽的服装齐聚一堂,群情激昂。虽然马丁的角色本应对贝多芬充满憎恨,但扮演马丁的马修·古迪却被现场的音乐感动得热泪盈眶:“看着艾德的指挥,我浑身起了层鸡皮疙瘩,仿佛时光倒流,在拍到第50次时,我和第一次时一样激动。” ·影片曾在布达佩斯人类学博物馆和多瑙河边的一座古老城堡中取景。 ·为了搭建起施莱默的印刷商店,美工设计师卡罗琳·艾米斯甚至要掌握铜板印刷的全部工序。 ·拍摄《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时,剧院内摆放了600支蜡烛,需要8名“蜡烛管理员”在每个镜头间快速点燃或熄灭蜡烛。 ·虽然拍摄现场是实际演奏,但电影里的音乐其实是使用了1996年伯纳德·海廷克指挥的著名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的Decca录音版本。 ·服装设计师杰妮·特敏(Jany Temime)为影片设计和制作了650套服装,服装的款式是从法国绘画大师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包括100件晚装在内的所有服装和织物都产自伦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