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dom Writers
(2007)
【关于影片】 毫无疑问,如果忽略掉年龄方面接近10岁的差异(33:23),曾两次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希拉里·斯万克绝对是扮演爱林·格鲁威尔这个角色最完美的人选。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真实的故事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因为我第一次拿到影后的《男孩别哭》(Boys Don't Cry)就是这样一部影片。有真实事件做依据的剧本总是蕴含着无可匹敌的人文关怀,我甚至感觉得到自己的内心和灵魂都在呐喊,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被更多的人知道,也是一种荣耀。我要说的是,当我知道我得到了爱林·格鲁威尔这个角色时,就有这样一种感觉。”为了表达自己的尊敬,斯万克甚至给真正的爱林·格鲁威尔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将自己的想法以及这个故事对社会的重要性传达给她。 然而在爱林·格鲁威尔看来,自己只是做了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做的事情而已:“教师这个行业已经因为整个国家最受人尊敬的一份职业,不仅在美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有的时候,孩子们未来的命运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他们通常碰到的都是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监护人或学校。学校是那种多元化文化融合的地方,应该经得起种族、经济和文化所带来的各种考验,更不应该被暴力所侵蚀。表面上看,威尔逊高中是完美的,因为它接收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没有贫富之分,没有种族之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学校内部的毒瘤就不存在。” 最初,对于爱林·格鲁威尔这种“爱管闲事”的老师,学生们是非常反弹的,然而她最终找到了和学生交流的突破口,她发给每位学生一本《安妮·弗兰克日记》(The Diary of Anne Frank),主人公安妮在战火纷飞的地带成长时所面对的挑战与困境,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于是,爱林趁热打铁,让学生们也学安妮·弗兰克记日记,日记的内容不限,可以是一天发生的事情,也可以是某些情感的变化,当然还有时时刻刻所要面对的困境……导演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Richard LaGravenese)的目的就是想让整个故事看起来发人深省:“孩子们学会了用笔来代替枪与暴力,记下生活中的一切则有助于他们反思自己的过去。爱林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去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与世界。当写作变成最有力的反击武器时,也代表着孩子们在向过去告别。” 仅凭一个人,真能够改变其他人的命运吗?答案是肯定的,爱林·格鲁威尔就是这种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是你我都有可能成为的英雄……她也害怕过、退缩过,但却不能改变她要保护自己学生的信仰,她要给这些没有未来的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憧憬。 【龙蛇混杂的203教室】 自从黑人罗德尼·金(Rodney King)在长滩被四名警察殴打之后,美国谴责种族歧视的呼声日益高涨,达到前所未有的顶端,所以威尔逊高中就成了用来检验种族之间的合理性和理想性的完美之处。威尔逊高中坐落在一个相对比较富裕的社区中,虽然貌似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没有任何的歧视和种族成分参杂在其中,但这里却也有一个独特的“黑房间”--203教室,被送到这里上课的学生,通常是被老师甚至学校“放弃”的。他们被称为“独特的人”,是被主观定性为“没有希望”的一类人,他们没有特权,更不会受到很好的教育,通常在这个教室上课的人,都是一些起罪犯或瘾君子,要么就是亲人或父母在坐牢,至于这类人走出校门,生活也只留给他们一条道路,那就是加入黑帮,在刀口上讨生活……这些都是爱林·格鲁威尔到来之前的事情,这位热心、善良的老师最终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与未来,而她之所以选择了这所学校,也是期望着这种情况能够得以改善。 受学生排斥的爱林·格鲁威尔一直在寻求机会,因为她发现在这个班级里,孩子们之间不但存在着种族方面的问题,社会恶习也非常严重,空气中弥漫着偏狭与绝望的味道。自我的种族隔离制占据了孩子们的社交方式,甚至被当成了生存的手段,从第一天走进教室起,他们就迅速通过课桌隔出了属于自己的区域,与其他人彻底划清界限。导演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表示正是这些“幼稚”的做法,造成了同班同学之间时不时的冲突:“影片就是这样描述的,同学们拉帮结伙,甚至也不允许爱林·格鲁威尔走进他们的世界。这种擅自挪桌子的行为是一种挑衅别人的手段,同时也是为了团结自己人。孩子们进入学校的那一天起,就带着种族的有色眼镜,他们可能通过人种、社团的从属关系、生活的街区甚至是乘坐的公车来划分自己的小圈子,当你看到这些稚嫩的脸上写满仇恨的时候,会感到不由自主地畏缩,然而他们将自己完全封闭起来,则更让人心疼。” 理查德·拉格拉文尼斯不但是影片的导演,还担任了编剧工作,所以他对这个故事的认知,就代表着整部影片的大方向。 被迫要处理这种文化差异遗留下的事实和挑战,爱林·格鲁威尔只能通过某种非传统的方式来感化这些观念已经根深蒂固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她当场撕掉了一幅带有强烈的种族歧视色彩的漫画,那是她第一次失去控制,在学生们面前彻底爆发,因为她发现漫画的画风与种族大屠杀时一幅讽刺犹太人的漫画非常相似,这纯粹是一种灌输仇恨的行为。然而,爱林·格鲁威尔也发现,其实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种族灭绝”,画这样的画,只是为了好玩。 确实,这些学生还不具备这种道德上的判断能力,他们生活中的乐趣只在于用各种方法激怒和捉弄别人,却不知道这种做法带来的痛苦和伤害。于是爱林·格鲁威尔提出了一个问题:“这里都有谁经历过枪击事件?”让她无比震惊的是,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然后,他们纷纷露出身上的枪伤--这一切都让爱林·格鲁威尔泪流满面,但同时她也发现,孩子们在互相观察过后,开始和以前仇视的人兴冲冲地分享起枪伤背后的故事来……这件事,就是爱林·格鲁威尔与学生们之间关系的转折点,至于后来的《安妮·弗兰克日记》,则成了拯救这些孩子们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就是后来的“街头日记”的创造者。 ·早期发行的电影胶片,片名是《马吉》(Maggie)。 ·孩子们参观完大屠杀纪念馆之后,在酒店吃晚餐的时候,所有扮演大屠杀幸存者的角色确确实实是在大屠杀之后幸存下来的人们。 ·2005年奥斯卡最佳女演员角逐中,希拉里·斯万克击败了这部电影中她的联合主演伊梅尔达·斯汤顿。 ·该片是希拉里·斯万克与帕特里克·登普西第二次在同一部电影中合作,上一部是《女权天使》Iron-Jawed Angels(2004)。 ·影片中拍摄的是洛杉矶容忍博物馆(Museum of Tolerance)。格鲁威尔带着孩子们去参观博物馆,可以看到一个博物馆的全景外视图,还有一些在博物馆内的镜头,模拟了在死亡集中营的毒气室里进进出出的情形。 ·《街头日记》的部分场景是在洛杉矶的汉密尔顿中学拍摄的。 ·影片是根据一本由爱林·格鲁威尔撰写的全美脍炙人口的畅销书《街头日记》(The Freedom Writers Diary),以及威尔逊高中学生们的经历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