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

青春电影走红受追捧 题材普遍扎堆票房持续高涨

2013.07.13 来源:艺恩网


今年国产青春电影普遍扎堆

“青春之所以幸福,就因为它有前途。”这句朴素的话,源自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将它拿来表述今年上半年的中国电影市场,倒十分妥帖。有青春,就有前途!看一下今年上半年国产片的票房排行榜,《致青春》、《中国合伙人》《小时代》《101次求婚》《分手合约》……轻松过亿的12部影片中,关于青春爱情题材的就占去近一半。青春系列题材的成功,裹挟着锐不可当的时代潮流,提醒着那些无论艳羡还是嫉妒抑或带着审视批判眼光的电影人一个事实——眼下的电影市场,有点像二八芳华的女孩,年轻最美,年轻就是最大的资本。七八月间,《天台爱情》《早见,晚爱》、《爱很美》、《青春派》等新一批春春爱情片也将扎堆而来。
    貌似,前途真的光明一片。但也有业内人士并非杞人忧天地疑惑着——一窝蜂地大推青春片,真的能起到抵抗好莱坞大片、振兴国产片的作用吗?新利传媒副总裁张文伯就很冷静地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电影产业要进一步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不断提高影片质量。谁也不知道观众口味的转折点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但不容置疑的是,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今年里,我们追看的青春片
    自打《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小清新姿态脱颖而出后,越来越挑剔的观众终于走出最初张艺谋《英雄》种下的蛊,逐渐放下唯大片为至尊首选的观念。超过一半以上高学历,以及越来越年轻的观众群,将视线转移到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接地气的现实题材。事实上,《致青春》、《中国合伙人》、《逆光飞翔》、《小时代》、《柠檬》、《分手合约》、《全城高考》《甜蜜18岁》等十多部电影在上半年爆炸式轮番登场,总有各自影迷形成坚实的拥趸,这无疑为以“青春”为话题的影片打开了一扇充满希望之门。
    在6月下旬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无论是入围主竞赛单元、口碑良好的《被偷走的那五年》,还是获得传媒大奖最佳影片的《小时代》和《青春派》,均昭示了青春片的备受欢迎。
年轻观众撑起青春片的气场



青春电影大部分是年轻观众买账
年轻观众撑起青春片的气场

来听听当下正火的年轻电影人们怎么说——“年轻真好!”《小时代》的制片人安晓芬这句话,几乎赤裸裸展示了青春的优越性。因为观众群日趋年轻化,“如果你再拍文革、战争这类东西,他们可能会当成奇幻片来看,无法触及他们的回忆”。转型成功的赵薇也表示,自己拍摄《致青春》,是“希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曾经历过电影里的事,而不是只有我自己经历过”。而站在风口浪尖的郭敬明,更是每到一处都张扬地说:“这是一部标准的青春片,里面你所感受到的那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是逃都逃不掉的。”对于这些年追看过他小说的年轻人来说,那里就隐藏着他们的青春。
    一项比较权威的数据,更为青春片和那些珍藏青春情怀的导演埋下一枚“定海神针”——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为21.5岁!43.5%的观众将影片类型当作观影参考,43.2%的观众注重演员阵容。如此,型男靓女明星演绎的青春剧情,太有其受到追捧的理由!


小清新式电影泛滥就会审美疲劳

扎堆爆红不正常需理性分析
    “在中国电影与观众的默契还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的情况下,面对任何一部取得市场成功的影片,冷静地分析成功背后的深层原因,才是对产业和市场负责的态度。”在电影产业评论人王义之看来,无论《小时代》如何被业内人士所诟病,其在票房上的成功,都印证了影片针对特定观众群的迎合和尊重,这几乎也是所有上半年取得市场成功的国产片呈现出的共性。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光依靠“青春”来赢取票房,也不是长久之计。就如同当初我们对《蓝色大门》《九降风》等一批台湾小清新青春片感到惊艳,近年来也终于沦为审美疲劳一样。这世界变化太快,说到底你无法把握观众的喜好,青春片如今年这般扎堆爆红的现象应该是个异数,但它又有取胜的最大优势,那就是——青春从来就是生生不息,前赴后继的。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