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今日影评|《黄雀在后!》:一场以爱之名的家庭悲剧!

秋枫 2024.04.11 来源:今日影评
时长:08:00      建议WIFI下打开

《黄雀在后!》:以爱为名却何其沉重


1905电影网专稿徐伟何文超联合执导,冯绍峰陶虹黄觉领衔主演的电影《黄雀在后!》已于4月3日全国上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片中陶虹、黄觉饰演的夫妻为了给儿子光明未来,不惜替孩子坠入黑暗,负重前行。

影片被称作“2024年首部未成年犯罪影片”,不少观众映后表示影片“以爱之名”,却何其沉重,是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悬疑电影。《今日影评》特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副教授谢丽丽,探寻悬案背后隐藏的那只“黄雀”究竟为何沉重且发人深省? 

以爱之名的家庭悲剧

电影《黄雀在后!》讲述了一个多重反转的“完美犯罪”案件,却牵扯出了一桩“以爱为名”的沉痛家庭故事。

小镇上的钢琴天才少年郑晓童(陈禹同 饰)原本该拥有一片光明的未来,但雨夜中的一场意外肇事打破了这一切的美好幻想。

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前途,面对唯一目击者关秀英(黄梦莹 饰)的敲诈勒索,郑晓童的父母郑卫(黄觉 饰)和肖亚珍(陶虹 饰)选择了杀人灭口,走上了不归路。这“以爱之名”的善后终究酿成悲剧,它不仅让天才少年晓童的钢琴梦碎,也直接断送了全家的幸福生活,令人为之扼腕叹息。

“黄雀”背后的深层含义?

电影片名《黄雀在后!》不仅道出了这是一桩重重反转的悬案,也表达出了片名中的“黄雀”有着不同层次的含义。

首先是悬案的真相,是郑晓童这位少年;第二层是情感内核,父母对于孩子扭曲的爱;第三层则是犯罪心理层面,在郑晓童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健康的家庭教育方式。

郑晓童本是一个生活幸福的孩子,有健全的家庭、爱他的父母、美好的梦想以及光明的未来,但是借下高利贷的父亲在雨夜中被侮辱和暴打的一幕,让他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落差,在这样的刺激下,他选择了反击。

然而,郑晓童过失杀人之后,父母却对他说“什么都不用管了,什么都不要想,忘了这件事情”,对于这件事情父母是包办的态度,孩子杀了人,不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爱,但是实际上这是扭曲的爱和不负责任的爱,也给孩子一个不好的榜样,孩子以后的生活当中会认为如果犯了错,也会有我的父母帮我处理。父母可以给孩子无私的爱,而这样的爱是需要有智慧的。

可做避风港,不当垫脚石

除了《黄雀在后!》,近几年国产大银幕上也出现了不少关于青少年犯罪题材的电影,这些影片的出现呼吁我们要重视家庭教育,爱是需要有原则的,孩子的成长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是紧密相关的。

对此,谢丽丽教授通过专业背景和影视作品,为我们分享了家庭教养孩子的四种方式。

第一种是宠溺型家庭,也是现在社会中比较多家庭教养模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永远是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对这个社会的规则不屑于遵守;第二种是忽视型家庭,它跟溺爱型家庭正好相反,孩子做什么家长都不管不问,从而导致孩子内心缺乏爱,长大以后没有安全感,难以找到自我;第三种是专制型家庭,或者说暴力型的家庭,这种家庭的出现,要么会让孩子变成讨好型人格,要么变得更加暴力,以暴制暴地去伤害别人。

这三种家庭教养模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有所偏颇,我们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的社会新闻,究其深层原因,背后都有这三种原生家庭的影响。

电影《涉过愤怒的海》《误杀》中就是典型的溺爱型家庭,儿子从小到大犯下的所有的错,无论大小,都是妈妈在帮忙善后,完全没给孩子心理和人格上的教育,没有让孩子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长大后就一错再错,最终犯下不可挽回的过错。

最好的一种家庭模式是民主型的家庭,“权威型”的父母,有什么事情父母与孩子之间可以平等地讨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的人格是最完整的。

家庭给予孩子什么样的爱,孩子就会对社会反馈出什么样的爱,所以孩子不仅是家庭的财富,更是社会的财富,希望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和谐家庭,创造出一个美好的和谐社会。

文/秋枫

最惹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