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网>新闻>原创深度策划

豆瓣9.7分,它是我看过最有趣也最悲伤的纪录片

象人 2018.08.12 来源:1905电影网

1905电影网专稿 近日,贾樟柯的《江湖儿女》入选了纽约电影节的展映名单。主办方给出的理由里,有这么一句——

《江湖儿女》记录了21世纪中国及其社会的剧烈变化,是贾樟柯最有趣、同时也最悲伤的电影。

这句听上去略显矛盾的话,刚好也可以拿来形容小电君最近看的一部纪录片。

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中,有人说,“绝不会再看第二遍”,太难受了。

还有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看哭了好几回”。

这是一部乍一看很容易被忽视的作品。

它卖相太土,槽点太多。

导演何苦在拍这部纪录片之前,是个退伍的团级军人,基本没有拍片经验。而这部片,由他自导自演自剪辑加上自配音。

片头画风主旋律。片尾还有自己唱的主题曲《棒棒》,土味十足。

跟近两年从叙事到画面甚至到创意都在迅速升级的几部爆款国产纪录片相比,瞬间被秒成渣。

然而,这部粗糙的纪录片却在豆瓣上被7千多人看过,评分高达9.7。

今天,就来说一说这部《最后的棒棒》。

棒棒,是改革开放初期,重庆起伏的地势上应运而生的劳动工种。

在当时,干棒棒的基本都是年轻人。甭管是买个洗衣机要搬回家的小媳妇,还是来旅游爬山的老外,都得靠他们一路肩扛手挑。

薪水虽微薄,但因为需求大,客人多,据媒体报道,当时重庆干棒棒的年轻人多达20万。因为棒棒对重庆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现在去重庆,还能在街头看到不少纪念碑,铜雕像。

然而,40年过去,当年的棒棒都变成了老大爷,这个行业也走向了没落。

你可能只知道这是个“正在消失的工种”,却很难想象还在干这行的人,过得有多难。

《最后的棒棒》,就是给这个群体记下的最后一笔。

导演何苦拍这部纪录片的方式很特殊:他雇了一个摄影师拍摄,自己则拿着1300生活费,跟着师傅老黄当起棒棒。

开工第一天,他单手拎着棒棒(即干活用的扁担),还跟老黄开玩笑,“我要是犯懒,你可要提醒我哦”。

花钱也大方,请师傅在街角的小吃摊吃了个最高标准——三个菜。

然而没过多久,这个军人出身的壮汉就发现自己撑不住了。

挑起装着货物的扁担一开始还能健步如飞,过了一会儿,肩头就越来越疼。

他忍不了,大声喊着让老黄“赶紧让开”,非小跑起来不可。

劳动量大,饭量也大。

可是因为有了快递行业,交通也更发达,棒棒们的生意越来越少,有时候一个上午也开不了工。赚得少,就只能拼命压缩生活成本。

棒棒们为了吃饱饭,个个出奇招。

帮小吃摊做零工后,拎回来一大桶稀饭能吃好几顿;去美食城捡人家吃剩下的鸡爪,烤串,改善生活。

而何苦原来连稀粥都不爱喝,现在一直吃老干妈拌米饭,吃得“喉咙都越来越紧”。

吃,只为了填饱肚子;住,更只图有瓦遮头。

棒棒们聚集的住处,自力巷53号,是一栋距离重庆最繁华的商圈解放碑不到300米的危房。

房子基本相当于毛坯房,唯一的光源来自于墙上一盏电灯。稍微爱干净点的,还用海报,纸壳子糊一下墙;图省事的,就跟直接住在废品站里没什么两样。

这是一个拼多多都绝对普及不到的群体。这些人除了最基本的衣食之外,就再也想不到也没能力再为自己添置任何一件东西。

小电君印象颇深的一段,是一次老黄给人搬东西,因为比开始讲好的多搬了一点,他死活都要顺走一个热水壶。因为“流汗挣钱,如果吃亏太大,晚上会睡不着觉的。”

何苦的唯一搭档,一个21岁的婚庆摄影师,第一天看到棒棒们的生存环境时,就足足沉默了半分钟。不久之后,甚至为了干不下去想辞职故意撞树,头上起了个大包。

 这样的弹幕一直没断过

这么虐自己来拍纪录片,何苦呢?

何苦在采访中曾如此说:“棒棒们的生活实在太简单,无非就是“挑”,“抬”几个动作,两张照片好像都可以纪录下来。只有自己进去一起流汗,才能挖掘出故事。”

这句话,倒让小电君想起了此前曾有个北京摄影师迷上了拍棒棒,带摄影机去重庆一待七年,拍下数百张照片。理由是:他觉得这些棒棒们流汗的身体,充满了男人的力量感。

还有此前“重庆最老棒棒”退休,记者前去采访,问及当初为何做棒棒,又为何一干多年,老人嗫嚅,最终避而不谈。

站在外面看,站在高处看,沉默的棒棒们就只是“苦难底层”,具有的只是你赋予他们的意义。

唯有站进去,看到的才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有网友说,这部纪录片拍得比小说还好看。

既不是悲天悯人的旁观者视角,也不是批判现实的社会研究,而是绝对的平视。

它挖到了记者们挖不到的,棒棒们的江湖传说。

有的人成为棒棒,是因为命运捉弄。

闲暇时间全都用来看《刘三姐》影碟的老甘,当棒棒,是因为25岁时被一个女人抛弃。他远走他乡,立志要挣了钱,才回家。

可是没想到,出门5年攒下的第一笔钱,一万块,在路上被人偷走;第二笔钱,两万五,又被小偷入室盗走。

他说,从那之后,他开始相信命运。

而棒棒中话最少的老杭走上这条路,也跟女人有关。

妻子出轨,老杭买了三把刀,想砍抢走妻子的男人——开始是一把西瓜刀,想砍死对方;之后是一把三棱刀,用来在屁股上切个口子;最后则是一把小弹簧刀,“想阉了他”。

少年子弟江湖老,曾经的狠人们变成了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棒棒。或为子女,或单纯为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他们都在尝试用自己的一套生存哲学来与生活角力;

有人靠的是牛一般的勤劳朴实——

60岁的老黄,多年来连个四轮小车都差不得买,一直死扛。

上了年纪,他力气不如从前。有一集,他们去搬大米,三袋五十斤的大米袋子“哗”得放在了肩膀上,明显能看到老黄整个人身体一颤。

老黄心善。每次见到乞丐都还是想要给点钱,有一次被拒绝,他还很是伤心。

也有人靠老鼠般的小心机——

长相与黄渤有几分相似的河南,在片中可称得上是搞笑担当。

年轻时混社会,被混混用匕首挑断左脚脚筋。

他在重庆干了17年棒棒后,觉得当棒棒没出息,他找到了改变命运的方式——赌钱。最辉煌的战绩是抓到3个A,可惜还是输了,他气得剃了个光头。

 

因为赌钱,又没有正经工作,河南手头总是紧巴巴。

刚认识何苦没多久的一晚,他拎了一大袋子蛋糕来请客。

然而第二天就露出真面目——借钱。

房租一拖就是9个月。大年三十夜晚,房东老婆来催债,这个连初恋都没有过的男人明显看上去很羞涩,“明天,明天就有了。”

弹幕中有人戏称河南为“赌神”,也有人嗤之以鼻,认定“这样的人完蛋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别忙着评判。

可以说,就如铁西区的工人们一样,棒棒们是一群没有来得及跟上时代步伐的人。

正如片中所说,“在重庆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发财的门路不少”。

有远见的,干两年,就攒钱学手艺,改行做装修,一个月能赚一两万;

还有人从廉价群租房中发现了商机,买个四五套,到处贴小广告招租,现在也在花园小区里买了房子。

但总还有一些人,像没赶上最后一班列车的倒霉蛋。

怪自己?

一直为自己能靠力气吃饭感到自豪的老黄,在得知自己患上高血压,不能再剧烈运动的那天晚上第一次流泪。

他开始吝惜力气,尝试倒卖装修废品来赚点钱,拿到第一笔额外收入的时候,他憋出一句 “只恨自己,懂事太晚。”

怪命运?

老黄和老杭,都吃尽了没文化的亏。

地主家庭出身的老黄,错过了受教育的机会。他想知道怎么样才有低保,但是不认识字,看不懂宣传栏。

做梦都想有养老保险的老杭,在大街上被伪装成政府人员的人骗走了1500,他还恭恭敬敬给人家买了包20块的烟。

这已不是纪录片《最后的棒棒》能说得清的问题。

纪录片是也只能是鸟的眼睛,是把世界无数扇门中的其中一扇推开一条缝的小手指。

其中有老实的人,勤劳的人,过时的人面对时代碾压时最后的一声哭腔。也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夹缝中响彻了半辈子的无声呐喊。

这,就是“最有趣也是最悲伤”的时代悲喜剧。

文/象人

最惹眼球